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就是子张,商就是子夏,都是孔子的高徒。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两个人,哪一个更优秀一些。孔子说子张太过了,子夏不及。这里的“过”,是指聪明过头的意思。有些人脑子反应快,有些人拼命研究某个问题,研究得太多了,反而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子,这就是“过”。“不及”是有些人懒得用心, 对一个问题,想了想“大概这样”,觉得“差不多了”就停下来,这就是中国人“不及”的毛病。总之,“不及”则不够标准,而“过”则超过了标准,都是偏差。
孔子说,子张过头了,子夏则是不及。子贡就说,这样看来应该子张比子夏更好了,因为子张超过了头了,总该是好的。孔子说,不见得如此,超过了标准与不够标准,一样都是毛病,这就是“过犹不及”。所以要做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才是对的。但中庸之道很难做到,现在也有人讽刺中庸之道就是马马虎虎,这不是中庸,这是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是孔子对于一个学生的申斥。冉求为当时鲁国的权门季氏家当总务长。孔子说季家为鲁国的权门,财富已经够多了,比周公还多。周公是被封于鲁国的始祖,也是鲁国的国君初祖。季家已经富可敌国了,可是学生冉求还公然替他搜刮更多的钱。等于是拍季家的马屁,特别为他努力,这就造成财富不均、贫富悬殊的趋势。所以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除了,你们可以公开地把他轰出去。
这就是孔子对学生品行方面的要求,他不希望学生成为一个书呆子,而要他们能做事,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也是儒家学问的中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