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趁着闲暇时间读了几页《24个比利》,结果读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下班回家的路上也读,睡前躺在床上也读,如同擭取了至宝,便酣畅淋漓地读了起来。
《24个比利》描述的是比利体内潜藏的24个人格。他们拥有不同的身份,年龄、性格各异。他们轮番出场,为保护脆弱的比利不受伤害,确保他不会自杀而死。
初读之下真的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是假的吧,是演戏吧?这是被别的灵魂上身了吧?主要的8个人格,他们可以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甚至有一个主要人格负责控制其他人的出场顺序。
他们在他的体内讨论,斗争,相互保护,他们控制原本的人格沉睡,确保他们的存活。简直就像在体内开了一个小型的八国会议。
这大概是一个民间的影帝吧?
可继续读下去,当了解到比利——这个拥有24重人格的强奸、抢劫犯的悲惨童年时,我又不得不相信,其他灵魂的衍生,正是为了让他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对于一个年幼无法反抗的孩子,在默默承受身体上及心理上的折磨后,他的反抗手段就只有试图忘却这段过去,或者寻找其他可依靠者来代替他承受痛苦。而一个孤独的孩子,他能找到的最大的依靠者就是他想象出来的同伴,或者是拯救他的英雄。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我们的小时候都会被父母控制。你必须做什么,必须听从父母的话,反抗是无效的。从小习惯了自我倾诉,性格便愈加孤僻。年幼无知,没有人告诉我该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正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所有的小情绪只能自己去排解。
童年时候最好的朋友,便是镜子里的自己。小时候只要被父母惩罚,我便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心生不忿,嘶声裂肺地哭。可哭喊,在中国的家庭里,是不被允许的,哭,只会招致更严重的责骂与不理解。久而久之,在我走进房间后,我便习惯了低声哭泣。
哪怕再伤心,再不忿,也不能被发现。敞亮的灯光太过刺眼,我便把灯关上。在这黑暗的房间里,只听到我一个人的哭泣声,这声音显得脆弱,又无力。
我的房间里有一块很大的全身镜,每当哭累了,我总是借着窗外的灯光,看着我自己。哭得鼻子红眼睛肿的丑八怪模样,实在让人非常厌恶。
镜子里的我似乎也有同样的感受。你为什么哭呢?哭有用吗?你哭给谁看?谁会在乎你哭还是不哭?脆弱有用吗?脆弱只会显得你更愚蠢更没用。
镜子里的我一句一句地责备着我的愚蠢。奇怪的是,我居然觉得内心舒服了许多。擦干了眼泪,停止了啜泣,似乎一切从未发生。
往后只要我感觉到悲伤,就总有另一把声音告诉我,不值得。然后换出另外一个自己去面对,由着脆弱的自己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休息。
从外部世界无法获取的安全感,我从自身获得。前一分钟也许还在无助痛苦,后一分钟便有另一把声音告诉我,起来,我替你挡了。
乐此不疲。
后来的后来,当这么一个一直保护我的自己消失,我只剩下脆弱的自己,我甚至还怀念镜子里的另一个替我承受委屈和悲伤的自己,似乎所有的伤痛都并未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当一个人,一个孩童,太过脆弱,他也许就会招引来比自己更强大的灵魂来保护自己。这只是一种自我防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