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感觉像是自己也过完了长长的一生,而且不止一个人的一生,是书中女主角费尔明娜达萨以及她的两个男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医生的一生。一次次读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太过冗长的名字,习惯养成自然,也就慢慢记住了他们的全名,但我内心还是愿意给他们每人一个简称。看着他们从年轻到年老,从狂热的激情到平静的暮气沉沉,凭借执着的信念或者是愚蠢的顽固,绵延半个世纪之久,消耗整整一生,去追一个人,幸好他成功了,没有枉费了那意悬悬半世心!
联想到自己的婚姻,经历过无数次的相亲,总结出了经验教训,三个月到半年,要么成,要么散,最多拖到一年!亲爱的,这是快餐式的婚姻,不是爱情。我们当然希望成就婚姻的时候也能收获爱情,然而一举两得的事情并不容易办到。可惜教科书里没有教给我们这些常识,让认真听话的孩子走了多少弯路。我此时也不必抱怨现行教育的片面性,事实上,不管什么年代都有自身的局限,受时代所累,也享受时代的馈赠。
然而为什么,婚礼主持人总是用最煽情的语气最华丽的词语,让在座宾朋见证新郎新娘的结合是天长地久幸福美满的爱情?这对于那些不懂世事的小朋友,是不是一个最大的骗局?对于普通人来说,曾经梦想的天马行空与众不同值得在长长一生中反复回味的婚礼,永远都在梦想之中。限于财力,限于舆论,限于精力,诸多限制条件,充满美好憧憬的年轻人,最终也只能泯然众人矣。经过见过或同学或同事乃至亲友的婚礼现场,最初的新鲜感已不复存在,所感受的无非是一种套路,背后有一群人在这种套路的轮回中来赚取利润。明知是一场作秀,也只得穿上戏服,登上舞台,来做过一场。做过一场,哪怕当时海誓山盟,下台后也无法保证双宿双栖。于是有了不可避免的悲剧。
试想我们的上一代人,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就是生存。面对这一难题,人们把目光放到结婚上不足为奇。然而时代不同了,上一代人经历过的类似饿肚子的生存难题,我们这一代无法感同身受,从小娇生惯养吃饱穿暖,我们迫切需要的不再是肉体的饱暖,而是心灵的慰藉。而且,女生也可以自己赚面包钱了,她们想要的是爱情。可是,我们却在上一代的惯性思维里,被迫的相亲,不胜其烦的被催促,被灌输那些过时的观念。再者,道德观念的束缚也比以前松了许多,人们也不再觉得离婚是件多么可耻的事情,所以,也不再像以前害怕离婚。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国家的人一样,可以早恋,但是晚婚。早点恋爱,多积累经验,才能早点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样的关系是能够在一起,然后再慎重结婚。
从上学开始,我们就不自觉被灌输:谈恋爱是不道德的事情。小时候,偶然和小伙伴看到大马路上年轻男女携手而行,小伙伴出言鄙视道:“我最看不惯的就是这样的男男女女,不知羞耻!”而且,当时的我也表示赞同。朋友们,我们那时才小学几年级,居然有了这么高的道德觉悟,成长下去,前途不可限量。这种道德标杆是什么设定?
小学还不至于,初中和高中,老师们和家长们挥舞着大棒拆散一对对鸳鸯,仅仅是因为怕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考学校这些短期的目标,于是等到真正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候,没有多少恋爱经验的男女,才在现实中像学步的孩童,学着恋爱,学着讨女朋友欢心,学着说甜言蜜语,学着穿衣打扮,学着举止言谈像模像样,以前都干什么去了,上了大学,学到什么了?这种时候,又莫名其妙的被骂:连个对象也找不下,没本事,没出息。这真是太冤枉了,上学时不让搞对象,我听话,我不搞;上班了让搞对象,我没学过,我不会。上学时,我听话,考上了好学校;上班了,我也听话,听着大人们的意见,相亲,订婚,结婚三部曲。婚姻能维持的,看起来很幸福;不能维持的,就让它崩溃吧。现在看来,老师们和家长们的行为是不是太过短视,只看重眼前,而忽略长远的影响。我们从小到大的学校教育,太过片面性,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导致对生活状态的认知不全面。然而也不能怪我们的教育,不能怪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怪就怪自己,没勇气。
霍乱横行的时期,可以想象,医疗卫生水平还处于很低下的水平,道德标准也不同于21世纪的今天,那和我们东方的文明古国,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社会系统。尽管种种不同,爱情是相同的,人和人相遇时那种微妙感觉,没有因为时空而发生改变。同样,因为爱情而遭受的磨难,也是大同小异。所有微小的感动和痛苦的磨难,都是爱情的必要成分。爱情不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所有因爱而生发的情感,都和爱情息息相关。
经历过一些坎坷磨难,终将明白自己的路如何走下去,明白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人,慢慢的相互吸引,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相濡以沫,或者相忘于江湖。终于相信,爱情是存在的,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它存在于从少年到老年的漫长跨度中,存在于地球上有人的每一个角落。沧海桑田,人事变换,主角变了,爱情没变,就像人的生命终结了,而种族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