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我们先介绍一下孔文子其人:孔文子,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叫孔圉(仲叔圉),辅佐卫灵公,为执政上卿。文,是其谥号,就是他死了以后,国君赠给他的封号,纪念、赞扬他的德行功业的。
《左传》记载其人私德有秽,就是说孔圉个人的德行不好。【集注】里引用了宋朝的苏东坡在《论语拾遗》这本书里讲的: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为妻,孔文子看到太叔疾是个有用的人,于是就让太叔疾把原配夫人休掉,娶了孔文子自己的女儿孔姞。太叔疾娶了孔文子的女儿之后,却还私通原配妻子的妹妹,所以孔文子很生气,就想攻打太叔疾。在攻打之前,他先去拜想访孔子,孔子没有跟他应对,不理会他。后来太叔疾就逃到宋国去了,孔文子就又把自己的女儿重新嫁给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孔文子一女嫁二夫。这件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才引发子贡不服气:怎么这种人还能够有“文”这种美谥呢?孔子就回答子贡,说孔文子因为二个优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获得了这个谥号。
什么是谥号?谥号就是一个人死后,用一两个字对这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如谥号是“文”的,就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慈惠爱民”, “愍民惠礼”、“ 锡民爵位”的品德。
孔文子因为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勤学好问”的品格,所以死后就追谥为“文”。
孔文子居大夫之位,天资很高,他却不高傲,凡事有不知道的,就去向别人请教。一般来讲,非常聪明敏捷的人通常都认为自己学问渊博,特别是在高位的人,自视清高,觉得自己位子高了,好像学问也随之高深了,就也看不起别人,有一种傲慢的性格。但是孔文子不是这样,“凡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一一讲习讨论,而无有厌心,”他能做到聪敏还很好学,而且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他贵为执政上卿,位高权重,遇到礼乐方面不懂的事情、历史事件,只要有人知道、懂得,他都去请教。他的这种谦虚好学的心态,所以他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古代的谥法很宽,只要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功,作出了典范,值得后人学习,都有资格可以表彰,给与谥号。孔文子虽然在德行方面有所缺失,但他“敏学好问”,就这一点,人们一般做不到,就给了他这个“文”的谥号,让后人效学。
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孔文子的这个“文”“非经天纬地之文也”,这个文不是说他可以和周文王这样的圣人相比,已经成为圣人了,或者是贤人,或者是仁人君子,只是说他“敏学好问”而已。
子贡向夫子提出“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这个问题,是因为子贡爱评论别人的长短。“子贡方人”。子贡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以此来显示出自己的才能。而夫子是知道孔文子在德行方面有缺,但他没有去说这个问题,只是回答孔文子“是以谓之‘文’”的二个优点。
钱穆先生在解释“是以谓之‘文’”这一句说:“孔子谓如此便可謚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夫子对孔文子只说他的优点,不提及他的缺点,体现了圣人隐恶扬善的厚道之教。
而我们现在的人呢,眼睛总盯着别人的缺点,有一丁点都能够说成十、说成百。而且,嫉妒心强烈,爱谈论是非,对别人的缺点耿耿于怀,而从来没有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在与人相处时,不懂的去看别人的长处,不能和大家和谐相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今天学习这一章节,反观我们,看别人时,又何尝不是子贡这样爱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经典语录今天仍是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具备的品格。这二点看似容易,实际上都不容易做到。很多聪明的人自似聪明,却不愿意去学习,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资。如大家知道的【伤仲永】中的仲永的故事,仲永天赋很高,他的父亲唯利是图,就每天拉着仲永四处宣扬他的天赋,却没有让仲永去学习,仲永最终堕落为庸人。现在,社会日新月异,即使我们很聪慧,也不能得少为足,需要后天不断的勤学,要活到老,学到老。
“敏而好学”不容易做到,“不耻下问”能够做到的,又很少了。因为人们都爱好为人师,孔文子向比他身份、地位年纪都不如他的人都去虚心请教,在现在看来,这非常了不起,想想我们现在的人,碰到不会的问题,常常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如果位卑才低,求教于位尊者,才高者,那似乎没什么,不以为耻;一旦位尊者求教于位卑者,才高者求教于才低者,往往就会觉得很丢面子。特别是有权有位的人,把谦虚好学当成可耻,当做没有面子,真的还不如孔文子。
想起齐白石的一则小故事。当年,齐白石在当时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当老师,指导学生们画画。有一次,他看到学生谢时尼画的《梅鸡图》非常生动别致,就笑着对谢时尼说:“你画的这画太有味道了,能借我回去临摹一张吗?”谢时尼听了起初还以为老师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他一看到老师那副认真恳切的神情,知道老师没有跟他开玩笑,就把《梅鸡图》交给了齐白石。一周后,齐白石又来上课了。他讲完课后,便拿出自己临摹出来的画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摹得好不好?”谢时尼当时就非常感动。齐白石这样的大师都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谦卑,向古圣先贤学习他们“学问深时意气平”的这种高尚人格呢?
现在我们有幸学习《论语》,《论语》看似文字平平,但内涵却是非常的深奥,需要有老师的引领,大家在一起共学,进行切磋琢磨。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就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永远保持谦虚恭敬的学习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走的更快,走得更远。
子贡是夫子的高徒,他不懂的地方,有所疑惑的地方就去问。反观我们,在遇到一些有疑惑的事情时,就没有去问的意愿,多的是人云亦云。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一位智慧的老师,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能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