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末考试结束,我参加了阅卷,看到这样一道题,我感到非常惊异,因为这样的题,要是让学生写答案,不外乎三种:第一种老师是个不合格的老师,没有责任心;第二种老师没有尽全部的力量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不称职;第三种教师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关心学生,还是个自省的老师。我敢打赌,写前两种的人数肯定超过60%,在阅卷过程当中,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我才发现我前面的60%有点乐观了,前两种的案肯定超过了80%。
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问题是这样的
文章挺感人,符合农村的现实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15题乍一看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是结合我们现在教师所处的现状,这就有问题了:出题者到底想让学生写什么样的答案呢?
参考答案是这样的
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当学生的答案都充斥着“我真无能”“我是个失败的老师”“我真不称职”,那么,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要怎样做才能是一个称有用的成功的老师呢?
文中的“我”愿意到条件很艰苦的山村去支教,本身就体现着良好的品质。他到那个学校之后,很快发现了李想同学是个让他“头疼”的学生,但仍他去了解,去关心,虽然这个孩子一直不配合老师,老师还是依然去家访(法律没有要求教师去家访),这是个多么合格多么优秀的老师呀。这样的老师,在试题中却变成一个“无能、失败、不称职”的老师,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
谁在绑架老师的道德?除了扑面而来的新闻报道,还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然后那就是我们教师自己了……我们可以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同情学生,但我们不是家长,我们没有家长那样的责任,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标榜自己给自己贴条子,看看学生的答案,我们是不是很受伤?
出题者在出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对学生可能写出的答案进行全面评估,预想到如果有部分学生有上面类似的答案,那么这个题就是失败的。学生对老师要求这么高,其实就是出题者对老师要求这么高,然而出题者往往是老师,这岂不成了老师在为难老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