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 周纪0010,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一)两个鸡蛋与一员大将
子思是孔丘之孙、孔鲤之子,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说:“苟变的才能可以统领五百乘兵车。”古时兵车一乘,包括甲士3人,步卒72人,五百乘就是37500人。
卫侯说:“我知道他有大将之才。然而苟变做小吏时,曾经向百姓征收赋税,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用人才,与木匠选用木材是一样的标准,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所以合抱粗的良木,即使有几尺腐朽了,好的木匠也不会把整棵树丢弃。如今您身处战国时代,正需要挑选勇猛得力的助手,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捍卫国家的大将。这件事可不能让别人知道,否则,哪还有贤才愿意到卫国来呢?”
卫侯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二)君不像君,臣不像臣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合理的计划,群臣异口同声地附和。
子思说:“在我看来,如今的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了。”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
子思回答说:“君主自以为是,就会堵塞群臣的言路,让别人不敢提意见。事情做对了,自鸣得意,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更何况群臣对君主的错误大加附和,来助长他的恶行呢!不考察事情的对错,却喜欢别人赞扬自己,没有比这更昏庸的了;不思量道理的所在,却一味阿谀奉承以博取君主的好感,没有比这更谄媚的了。君主昏庸,臣子谄媚,位居百姓之上,百姓是不会拥护的。如果这样的情形继续存在,国家就要灭亡了!”
(三)不辨雌雄
子思对卫侯说:“您统治下的卫国,将一天不如一天了。”
卫侯问:“为什么呢?”
子思回答说:“这是有原因的。您说话自以为是,而卿大夫们没有人敢纠正您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自以为是,而士人百姓没有人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面的人也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贤能。说他们贤能,就会因迎合而享受福禄;纠正他们,就会因触犯而招来灾祸,这样的话,哪里还会产生好的治理呢!《诗经》说:‘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意为人人都说自己是圣贤,就像一群乌鸦,看起来一模一样,谁能分辨出雌雄?说的大概就是您这里的君臣吧?”
解读
第一段对话,讨论的是干部遴选问题,核心争论点是:该不该提拔有缺点的人才。
在卫侯看来,苟变虽有大将之才,但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品德上有污点,将来很可能贪污腐化,所以绝不能用。这其实是一种将小问题滚雪球式放大的灾难化思维,本身就缺乏理性。抛开这个不谈,把吃百姓的鸡蛋与道德卑劣画上等号,结论也未免下得武断了些,至少应当弄清楚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给当事人陈述与解释的权力,才不至于冤枉一个好人,错失一员良将。说不定苟变是体恤百姓,为民谋福祉,人们感激他而送了些微薄之礼呢。在这一点上,卫侯比不上后来的齐威王,齐威王考核即墨和阿地的官员,不受身边人的蒙蔽,不偏听偏信。
作为一个国君,明知下属颇有能力,偏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硬要保住两个鸡蛋的清廉,让关键岗位继续虚席以待,自以为掌控一切,实际上缺乏全局意识,分不清主次轻重,宁可把精力花在打探下属的鸡毛蒜皮和听取别有用心的小报告上,也不考虑治国理政的要务,真是昏庸之至。
子思当然都看出来了,但他还算克制,只是向卫侯指出最关键之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在用人之际,当不拘一格,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如果墨守成规,危难当头就没有可用之才,国将不国了。
第二、三段对话,子思直言不讳,抨击那些自以为是,只能听奉承谄媚的话,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的人,君臣自我蒙蔽兼上下蒙蔽,祸国殃民,说理清晰,这里不加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