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灵兰秘典论》有一段关于人体脏腑的论述。这是传统中医脏腑功能的基础。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其中,最不好理解的就是肾。
今人均解“作强”为“劳作”与“强力”“耐力”。
此谬矣!
其实,解析“作强”,既要研究“作强”这两个字,更要结合全篇。
1.全篇无疑是用当时或之前的政体制度和官名比喻脏腑的特点和功能。如将军之官(肝),州都之官(膀胱)等等。
2.全篇所述及的官名有些是完整的官,有些是几个官名的缩写。如心为君主之官的“君主”是君王和主子(战国时的称呼),肺为相傅之官的“相傅”是宰相和太傅(秦汉时称呼)。
3.全篇有些不是直接描述官名,而是一定官职之作用或特征。如粮官为仓廪之官,判官为中正之官,信使为臣使之官等。
4.全篇官名决不能重复。如有了将军就不应该再有与国防和军队有关的官名了。
明白了这些。作强就好解释了。
本于此,个人认为:
1.从政体上看。掌权的君主有了,总理国事的相傅有了,负责国防的将军有了,管理仓廪的粮官有了,判断正误的中正法官有了,外交通信臣使有了,道路、交通、水利官员都有了。但有一个工种,而且是国家离不了的官位职务却缺失。这就是建筑与制造。要知道,春秋时的水利工程,秦朝的万里长城和宫殿,汉朝的城市与驿道等等均非一郡一县一城所能完成,必须倾全国之力,多方协调方能有所作为。同时,与国民生活分不开的油、盐、酱、醋、纸张、装饰品等物质都不是现成的,必须加工,必须制作。因此,作强之官之“作”肯定为“劳作”和“作为”,或者解作“作坊”即手工制作。而“强”才与力量有关。
2.从前后句分析。作强之官后面是“技巧出焉”。只有建筑和手工作坊才需要技术,需要巧力。春秋、秦汉不是还留下了很多我们至今无法解释的建筑奇观和酿造成果吗?所以,作强之官应该是建筑之官和作坊之官的合称。腎相當於工匠、工程建設部,是一個創造力極強的器官。
3.从文字上考证。“作”有“造也”【書·康誥】。“爲也”【詩·鄘風】“始也”【詩·魯頌】。
这次查到,“作”真还是秦朝的官名(应该是重大发现吧!)【前漢·百官表】谓“作官”“秩二千石,掌宮室”。
【廣韻】谓强为“剛強”、“健”也。【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疏】谓“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强还“猶勸也”。
如果将“作强”解析为建筑和作为,则很好地切合了肾主生长发育的功能特征。生长发育包括形体的长高长壮和智能的发育。从《内经》的另一篇描述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的《上古天真论》将女子发育以七岁,男子发育以八岁为周期阶段,并认为时时与肾气和肾精相关,就更加佐证了这种分析的合理性。
后记--本文的中心意思是解释《内经》中肾是什么官。推测"作强之官"一定是《内经》成书年代之前的某朝代的某种官名。结果查到"作"是秦朝的官。说他"掌宫庭"。掌宫庭就是布置,安排,保卫、协调宫中事务。服侍皇帝太后妃子的。过去的年代可分为宫中的事务和天下(国家)事务。两相比较,对皇帝耒说,宮中事务更重要。《内经》将肾比作人体的作官,应该管人体的协调。
另外查到汉唐时有一种官名叫“健"官。健官管招兵。招兵一年一度或紧急时批量招兵。招兵要体检。必须要由健官进行。平常则管理清洁卫生和协助医官作好防御。因为那个年代瘟疫多。防瘟疫单凭医官,医生不行。必须还要有政府统筹。推测就由健官参与了。《说文》“健者,强也"。于是"健官"也称"强官"。肾是强官,一定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强盛。《內经》的整理者唐朝王冰很可能面临着"作"十"健"的选择。但"作健"多难听啊!不会作贱吧?于是王冰用了強字代健字。肾就不作贱(健)而作强了。
出处: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1350100001419621631233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