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 如何从0-1搭建个人知识体系?
✍️实战任务:
为什么一定要搭建个人知识体系?你想搭建的知识体系主题是什么?你准备如何做?
我是在2023年12月11日关注老陈公众号一年后加老陈为好友进入的成长岛,初衷很明确:我想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非做这件事不可?
因为迷茫。当时团队要做个人推荐,要求写一份自我介绍。可写到“擅长领域”时,我卡住了——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却没有哪一块真正称得上“擅长”。如今回头看,除了当时的不自信,更现实的是那句老话:“十八般武艺,样样稀松”。
我不确定自己能深耕哪个领域,也不清楚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价值。
团队的裴老师一语点醒我:“你可以梳理已知的领域,找到最喜欢的那部分,做成专属的个人知识体系。”
但具体怎么做?我毫无头绪。
恰在那时,老陈公众号发布了成长岛招募文案,其中“体系建立”几个字精准击中了我。
第一年,我活跃得很。长岛活动密集,伙伴们的分享质量极高,我像久旱的禾苗,贪婪地吸收一切,甚至能听到自己“滋滋”的成长声。元旦那天,我开了公众号,满怀期待地想在这里大展身手。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公众号更新两月后我陷入第一次停更。连线老陈被犀利点评:“你是谁,为了谁?换言之,你的文章想传达什么观点?你的目标客户是谁?你能为他们提供什么价值?”
当初困扰我的问题,绕了一圈,在一年后又一次精准刺痛了我。
于是这一年,我慢了下来,开始各种尝试。教师资格证曾助我在40岁成功转行,手里还有心理咨询师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中级社工师证……它们像是我可以尝试的方向,也像是一种可能。
但有一句话说的对:“过去的成功可能成为未来的束缚”——这些东西让我也给自己设了限,我在这些领域里都晃荡了一圈,好像也并没有找到方向。
最近几个月我开始向内看,持续的主题读书让内心开始平静。再读老陈的文字我意识到确实应该换一种思路了。正如老陈所说:“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成功不是靠追逐变化,而是持续踏实努力。 所谓的斜杠青年,绝不是泛泛涉猎,而是在某一领域做到相当深度后,再基于底层逻辑发展出新的分支。
就像帆书非凡精读馆的金铂医生,本职是神经外科专家、医学博士。但他借助深厚的专业背景,在帆书APP上讲健康科普,短短时间吸引了十多万粉丝,并且还出版了《减压生活》《神经外科手册》等书。
神经外科专家很多,但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发挥优势的却不多。他的路给了我一个清晰的启示:价值不在于我拥有多少本证书,而在于我能否将某一领域的积累,转化为独一无二的内容。
回到自身,从小到大,我在哪一个领域、持续时间最长的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读书和写字。
虽然书读的五花八门,写的字也只是浅浅留痕,但毕竟它是一个不用动用“坚持”的力量也可以持续的事情,启动很容易。
老陈在书中说的“输入-加工-输出”闭环,正好为我“读书+写作”的体系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下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流程:
确定主题:选定一个当下最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领域。例如:阅读、写作、时间管理。
梳理问题:全面列出该领域待解决的核心与衍生问题。知识地图/框架可以通过“自我扫描”和“书籍目录扫描”获得。
获取知识:通过主题阅读等方式,针对性寻找问题的答案。向人学(付费咨询)、向书学(主题阅读)。
加工知识:使用卡片笔记法,完成“摘录-转述-思考-行动”的加工流程,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实践应用将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并输出成文章或课程。行动验证与输出倒逼——这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与影响力的关键。
这样,我的个人路径就非常明确了。
输入,贵在聚焦: 围绕家庭教育、自我成长和心理学进行主题阅读,针对性汲取养分。
加工。贵在思考: 可以使用卡片笔记法,在阅读时输出读书卡片和触动笔记,完成“摘录-转述-思考-行动”的内化过程。
输出,贵在真诚: 一方面将知识整合成文章,另一方面保持记录生活的习惯,一手硬一手软,保持感知生活美好的触角,让柔性的记录,去平衡和软化学习初期难免的僵硬感。
这套方法,正对应着老陈的核心心法:目标驱动(我的目标就是成为在读写上能创造价值的人)、自然生长(体系会在学习应用中自然长成),最终让体系成为我真正的竞争力。
所以,就从这期共读,一点一点,从0开始,重新出发。
我的路从读书和写字开始重新出发。那么,让你无需“坚持”也能持续做下去的事,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