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故乡:
故乡,是种在心里的一亩乡田。秋风起记忆深,一草一木的深沉。故乡的很多画面:躺在溪水里的小桥,靠山房仰望的瓦砾,风吹过草木山林,稻田里散发的泥草味。雨水浸润湿了木台,古木染了四合院,杂草丛生了石砌。
我喜欢露珠儿在脚上打滚,清凉的一点一点落在脚上,从家的那边走到老家的那边,露珠挂满了杂草,一溜烟的抖动,便可以扫落一片,我记得露珠挂在菜叶上的样子,伴着晨曦,一闪一闪。母亲起的早,时常被装点成故乡的风景。
屋前有一条木桥,两块条木放在一起,便成了桥,桥下长满了水草,溪水潺潺流动,田埂边是母亲的菜地,过桥便是老家。木房子顶,长满了青苔的瓦片,可以见得饱经风雨,正反镶嵌一起,形成雨水流路。喜欢屋檐下的雨天,倚楼听风雨,雨水垂着落下,一条条,似垂帘,碰在泥土里,形成了一个小水坑,叮叮咚咚。雨过天晴,菜地里散发着泥土的味道,草青气味扑鼻。阳光洒在泥土上,伴着水珠,闪着光芒,光着脚丫走在上面,舒服极了。
过了冬,山上便绿意盎然,青草从土缝里蹦出的芽尖,触碰着母亲的眼,葱葱荣荣。一人,一树,荷锄,画面感十足。屋前的林子里,住着许多鸟,清晨从不吝啬鸟叫,叽叽喳喳,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甚是真切。夏天虫鸣的声音伴着夜幕垂帘,蛙叫,虫鸣,那时母亲从田里归来。屋前的萤火虫,飞舞在稻田里,美极了的江南水乡。
入城的这些年,只是每逢过节才回老家。故乡的景象依然,走田埂,过小桥,上土阶,瓦砾房,土墙,木窗,阁楼,这一切都是这么熟悉。站在楼下看远方,山突兀绵延,对面的老树依然青葱。进城里大概有十年了吧,耳朵旁少了大自然的声音,开始想念那样的清晨,伴着酣睡闻着早起时的鸡鸣狗吠醒来,夜里田野里清澈的青蛙鸣叫,树上的鸟叫声,伴着蝉鸣声,哗哗的流水声。
我怀念阿公那种轻松的漫步在田野,握紧一把锄头,在田里悠然自得的样子,更怀念小时候父亲让我帮阿公除草,阿公给我的奖励,那时候感觉我是上天的宠儿,开心的像个太阳。也开始怀念故乡的画面,春天,满眼的绿,满山的绿,在田里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夏天,小溪旁的嬉笑声,一片整齐的田,田埂边母亲的身影;秋天,金黄的稻香,香甜的野果,在草堆里打滚,在大自然野餐;冬天,冰封的山谷里,取冰块,丢石头。
有一个深刻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橘黄灯映照下的那个家,一家子坐在门廊外吃饭,看天上的星星,眼前的那一片稻田里,一闪闪的萤火虫,田里的虫鸣声,远处邻居家的灯光。与大自然和谐生活的一家子,这画面停留在了小时候,然而城市的璀璨的灯光下,截然不同。
每一样东西,都应该有属于它的生命,人、事、物,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存在,又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消亡,总觉得故乡是有生命的,他在述说着故事,而故事就在脚下。
(引子写在2013年期间的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