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这是登高望远的乐趣所在。只有登上高山,才能看见更美丽的风景。
小院簇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坐落在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清晨,一推门,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还夹杂着青草和花香的味道,真是沁人心脾,让人顿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一座如睡佛般的大山映入眼帘,轮廓分明,清晰可见,故名曰“千佛山”。山上云雾缭绕,一缕缕青烟从山谷里袅袅升腾,顿觉有一股股仙气,给静卧的千佛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而梦幻的色彩。
千佛山虽有一条路面平坦的登山栈道,但游览观光者甚小,加之当地政府没能及时修缮,有些观光点有些破旧,因此登山道两旁的植被野蛮生长,比较原始生态。
一早去登山,太阳随着我们的脚步一起慢慢爬上山顶,阳光普照大地,洒进山林,穿过密密麻麻的松树林,透过密密层层的松树枝,犹如千万条利剑射向青草地和登山道。
抬头望天,一碧千里,万里无云,顿时心旷神怡。一道道晨光穿过树荫照在我们身上,正好驱赶清晨山林里袭来的一阵阵寒气,让我们有些微凉的身体多了一些暖意。举起手机,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是一幅纯蓝的底片画,纯净、透明。
登山道是由青石板一块一块拼接而成。如果是雨天行走,需特别小心谨慎。长年被树荫遮挡的石板路上会生长青苔,雨天踩在上面如滑旱冰一样,一不留神就会摔个狗吃屎。如果是晴天,则放心大胆前行,就算小跑也没问题。
登山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有栽种的,也有自然生长的;有叫得出名字的,也有叫不出名字的,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姿态。山里雨水充足,它们贪婪地吮吸着大自然的乳汁,肆意疯狂地生长,有些将头已探到山道中,一不小心就会踩伤他们。
花草树木里的各种小动物也不停地窜来窜去,青蛙、蚂蚱、蜻蜓、蟋蟀、蝴蝶、蜜蜂、甲虫、知了......泥土里的蚯蚓也不甘示弱,从山道这边横穿到山道那边。它们的体型较普通蚯蚓有些庞大,跟筷子一般大小,且黑黝黝的,看着挺瘆人。怕软体动物的人,突然见到这家伙,顿生尖叫。
如果赶上炎热的中午登山,有些会遇见小蛇躺在山道上晒太阳,或如蚯蚓一样从山道这边横穿到山道那边,稍有一些动静或惊扰,它们如闪电般钻进旁边的草丛里,瞬间不见踪影。
山道上最常见的现象,便是一群群蚂蚁正在络绎不绝地搬运昆虫的尸体。瞧,他们正准备拖一只沉重的知了,知了全身上下站满了蚂蚁,不停地爬上爬下,知了似乎纹丝不动。至于蚂蚁们如何将如此庞然大物移进洞里,很疑惑,也很费解。人多力量大,相信锲而不舍的蚂蚁们一定有办法。
登山时,我们会带上麦片一起巡山,它总会走在我们的前面探路,如发现这些物体或不明物体,它会立即停止脚步,转身望着我们并汪汪大叫,似乎提醒我们:这里有奇怪的物体,你们要注意哦!通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会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不至于突然见到时顿感惊悚。
登山路上除了呼吸新鲜空气、眺望赏景、听鸟语蝉鸣、观察小动物,还可以摘野花、折藤蔓、编花环、扎花束,可谓乐趣十足!走走玩玩之间,不知不觉就走过每个观景台(十二星座)。当然登上山顶那一站,必然驻足眺望,顿感高大伟岸,如巨人般站立在群山之巅,山脚下的房屋如一块块红色的小积木,与沙盘一样,只是一个个模型。
登上山顶后,就会看到一户老屋,两方青瓦房加一方茅草屋,围着一个四四方方、凹凸不平的水泥平坝。这样的老屋格局与三十年前外婆家的老屋一模一样,这也是八九十年代农村房屋的自然格局。这间老屋还住着两位耄耋老人,子子孙孙都住在山下集中安置小区。他俩习惯于山上的生活,便上山守着这座老屋,这座大山。他们在房前屋后种着各种瓜果蔬菜,自立更生,自足自给。
人们常说:登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不这么认为,体验感与之相反。一条溪流沿着下山道顺势而下,潺潺的流水声不绝于耳,清澈见底的溪水冲洗着溪里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石头。慢慢探到溪里,踩水、捡石头、打水仗,这是孩子们登山的重要目的。溪水冰凉刺骨,脚浸在水里不久,自然而然上岸,无需招呼。
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