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放眼西方,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荣格认为关于生命是否有意义是无法获得统一和最终的答案的。最好的答案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追寻过程。不同的个体对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正是对生命的意义追寻的答案无法做到统一的最大原因。和对幸福的看法一样,在一个人眼中可能极有意义的一件事,在另外一个个体眼中,可能毫无意义。这也像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描述的状态,对于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彼此所看重的东西不一样。男主人公托马斯习以为常的“性友谊”原则,对于女主人公特丽莎而言却是难以承受的,她觉得灵与肉是不可分的。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看回中国,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的人生意义类似余秋雨所描述的“他以自己残破的生命,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千万民众宏伟的记忆;他以自己莫名的耻辱,换来了华夏文化无比的尊严。”关羽以“兴汉室,忠义报国”为自己的生命意义。毛泽东17岁便忧国忧民,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最终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木心在《素履之往》中谈及生命好在毫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纵观古时儒家学子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做自己人生目标和人生准则。他们带着使命来到人间,把天下苍生,把教化民众,把圣人之学,把江山社稷视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有一帮“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生命的意义拉到一个狭隘、渺小的境地。
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概念谈到“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类人言行狭隘、极度自私、精于算计且功利,有其卑鄙和可怕的一面,在浓厚的市场气息下他们唯一想的是利用游戏规则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理想、人文和伦理亲情都是浮云。除了切身的实际利益之外没有什么能够打动他们。这类人的产生受到社会环境(唯利是图的社会气氛)、家庭教育(功利家庭主义)、自身人性(膨胀的物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为了避免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借鉴古代圣贤的做法,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立志高远、取法乎上。
如何去寻找生命和人生的意义,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的一生能够留下的唯有事迹和口碑,这是你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社会或者你所在的群体/组织表现出来的价值度和影响力。造福了别人还是伤害了别人,这是意义的一种体现。今年年初美国篮球巨星科比去世的时候不仅是篮球界,美国整个社会乃至全球的球迷都陷入深深的悲恸之中。科比的离开,用乔丹的话来说也带走了他人生的一部分(When Kobe Bryant died, a piece of me died)。科比不仅将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做到了极致,他的存在也帮助、启发和点亮了更多人的人生,这是当代的人生意义的体现,科比虽逝,但曼巴精神永存。
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活得像圣人,没办法活得像科比一样,绝大多数人很难回答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目标,极度认真地度过每一天,平凡的人也可以变成非凡的人。有一种方法是将人生当做公司一样来研习、经营,在经营之初就需要探寻和界定人生的目标、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个探索过程漫长而艰难,可能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不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还是不能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因为人生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Walden》Henry David Thor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