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项羽是一个枭雄,这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项羽从小就不一样,因为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可没过多久又不学了。

他从小就志向远大,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

后来,他带八千子弟起义,两路分兵攻取咸阳扫灭秦国,项羽欲统一全国,与沛公刘邦决战五年,最后不听亚父范增之言,九里山误中韩信大阵,楚军全军覆灭,项羽自刎乌江。

在这之中还有一个故事,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记载:鸿门宴之后,刘邦乘项羽对自己的防备之心降低,暗中屯兵,终而扭转局势,以巨大优势杀得项羽节节败退。在垓下之时项羽统领八万骑兵分为四小队突围闯出,在预计好的地点汇合,之后再做打算,不料,项羽这一队遇到了一个岔路口。

此时,他赶忙询问前方路上行人自己该往哪里走。那行人抬头一看,认出那是西楚霸王,于是,就给项羽指了一条向左的道路。在这岔口上,项羽没有犹豫,就听信了行人的话。而项羽不知道,这左边这条路,恰恰是通往大泽,也就是刘邦的汉军聚集之地。

这完全不是一条逃生之路,那是行人给予刘邦的送死之路。

那么,为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行人会想方设法让项羽走这条送死之路呢?项羽可是破釜沉舟,推翻强秦的暴政,解放了无数的老百姓啊,老百姓怎么会这样对他,让他去送死呢?

可见,天下人心背于项羽,可怜一代西楚霸王,一代战神,如此破落。

这很大原因在于项羽的处事方式,不体察民情,给刘邦留下了可乘之机,在民众心中刻下了暴政的印记。

而刘邦,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被百姓称为心慈宽广,体恤下士,不计前嫌,论功行赏,有罪必罚,对于外姓的人颇为尊重,诸多重用,就像一位仁慈的明君,所以,天下之心尽归刘邦啊。这般天下民心之归,最终项羽的失败,照这样看来,也是情理之中了。

还有,人人都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为什么就不懂呢?那是因为他决定留在这里不愿再见江东的父老。他自己也无颜再去见。

所以他只是将而不是帅。一个人有怎样的性格,决定了他有怎样的一生。项羽虽有霸王之能,有天生的军事才能 ,更有着万人敌的实力。但是,他刚愎自用,不听善言,只知道做自己乐意的事情,因而,在后世评价中,项羽只是适合一位将领,而不是一位帝王。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得民心。项羽其人过于残暴,坑杀数十万战俘这一点,就让他在老百姓眼中是暴君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