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内的大学里,潮汕人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每一个地方在别人的眼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地域刻板印象,有的庸俗甚至带有地方歧视,但有的也十分有趣贴切。
在宿舍,室友们最常提起的对潮汕的印象就是“潮汕地区美食很多,潮汕人很团结,潮汕的同乡会都很强大,潮汕人特别会做生意”,当然,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地方标签,“潮汕人特别看重拜祭文化和宗族关系”。其实,每一种地域印象都不是空穴来风,正是有所体现才有人总结,只不过有的是小众特点,有的则是大众标签。就像宗族文化这一点,在潮汕地区的确非常盛行。
“走到哪里都别忘记根”,追根溯源不可忘本,每一个远走的人心里都有一根线,一头牵着在外漂泊的旅人,一头连着家乡的风霜雨雪。前几天回家的时候坐在车上拍到了一张有点心酸的照片,凌晨12点多,过道上有来往萧瑟的风,等车的环境十分脏乱恶劣,等车线内的每个人在夜幕笼罩中仿佛都有一张一模一样的脸,焦灼,急迫,茫然又坚定的眼,归家心切。长途跋涉不远万里,一路奔波只为回家过节,对于潮汕人来说,大概宗族血亲就是他们心中永远也切不断的根吧。
而宗族纽带,不外乎就体现在两点:族亲和祭祖。而祭祖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长久以来都是潮汕地区地方色彩最为浓烈的一笔。
挑选菜品、烹煮、摆桌、点烛燃香、跪拜叩首、上香祈福、礼毕收席,每一个步骤都是祭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连祭品的摆放顺序和朝向都细致且大有讲究。颜色要喜庆,菜要荤素合理,祭品寓意要美好,在潮汕这边,祭祖文化萦绕的不仅是浓浓的节味,更多的还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情怀。在各种技术迅速更新换代的今天,有些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还是需要保留的,万幸的是,在家乡,这种纯朴的文化习俗还没有被时代的大流侵蚀,城市自有它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乡村自有它的天然和质朴。也许多年后,潮汕乡土的祭祖和宗祠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帧珍贵而鲜活的影集。
出门在外最为想念的就是各种家乡的味道,而祭祀时点燃长香的香火气息,就是乡味中飘渺又散不去的一缕。世世代代的潮汕人心中都有一种仪式感,对我们来说,举头三尺不只有神明,还有祖先。尽管祭祖过程中的准备工作十分繁琐,但这却始终是潮汕人无法割舍的习俗和情思。以宗族亲缘为养分,祭祖文化就这样扎根于潮汕大地,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这宗族观念,潮汕群体在别人眼中才格外团结。
叶落还要归根,船出行了天黑还得回港,有宗族才有归属感,就像有家才拥有归途看得到方向。
月上中天了。该祭月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