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却让人更迷茫;在经济腾飞的时代,无数的增长点,却没有再切入的时代机会!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商业社会井然有序的今天,我们这代人,似乎没有了成就伟大的机会!
毕业几年,有过不同的行业经历,特别是几次和做生意相关的尝试,当然其中有过很多堂吉诃德式的荒唐,但也有有板有眼的实践。有的无疾而终,有的被迫停业。
我一直不服,总觉得是我有很多欠缺,做的不够好,事实肯定也是这样的,但不免也会进行反思,从不同方面,用不同逻辑。总认为还能更好,总觉得还有机会,也在不断关注各种新闻、资讯。以求了解更多的时代前沿,更新科技,更好的商业逻辑。不被落下、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但去年看完吴晓波老师的《大败局》,就在感慨——现在的所有机会不在属于小白。最开始还不是很明白,跌跌撞撞;不断思考,不断感悟,渐渐清晰。
下面想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分享一下,或许有点负面,但在充满各种鸡汤的浮躁当下,一盆凉水似乎也有必要。不是扑灭理想的火苗,只是为了降降“盲目”带来的高温。
当今,马太效应在加剧。而在中国,更是尽显赢家通吃的弱肉强食法则。有钱 有资源,就有更多可能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也鲜有例外(例外的话,我觉得华为算是一个)。国内这几年的一系列并购、投资案例,说明的只是资本的贪婪:要么干掉你,要么听我的话(派系站队)。
而这几大巨头(本文主要以阿里和腾讯为例),都有超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巨额资金和顶级运营团队。比如微信,神一样的存在。微信的5.0之后新功能迭代,可能各位都是经历者。但微信早期,并不是都清楚,在微信之前三个月,小米上线了米聊,在混战中,失去了机会;在微信刚成气候的时候,阿里推出了来往,我也有过体验,不少新功能,比如阅后即焚,九秒视频等不少好玩儿的新功能,还有名为扎堆的类社区产品,马云亲自上阵,更有史玉柱、赵薇等马云好友为其站台,但阻击了大约两年吧,结果,扔是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阿里、小米都不是等闲之辈。结果还是微信独领风骚。在整个推广中,微信红包对微信支付贡献的这一仗无疑是最漂亮的。最显著的事件,自然是14年春晚的3000万摇一摇红包,马云都承认过为此睡不着,让出差的高管,包机回来开紧急会议。现在看呢,支付领域二分天下(不同数据表现各有千秋),在中国拥有90%以上的线上支付份额,就连Apple Pay也无法撼动,要知道在2013年的时候,支付宝已是十年老兵,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里,还有个大火两年的流量吸血鬼——王者荣耀。这些都说明腾讯在用户体验、产品运营、新品研发、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超强能力。
阿里的强势,主要在于大平台生态模式、强企业文化输出、最优顶层发展路径设计、百分百到位执行等方面。都是世界级的。所以,能有如此抢眼的业绩和世界前五的市值。
仔细想想,阿里和腾讯都是在做全场景业务布局,想让用户在自家的应用上实现所有功能,24小时消费全解决,衣食住行无一不含,除此之外的无聊时间 想搞啥都行:学习看书、视频电影、新闻咨询、音乐、游戏,还有一个呢,微信——干掉你一半空余时间!(说点儿我想说的话,这种量级的企业我觉得社会责任感严重不够。想让你玩儿好,停留在更长时间,特别是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实在是大,并且后患更是无法估量的)
上述说的离我们普通人有点远,用鸡蛋碰石头是完全形容不了这种差距的。说这个呢,主要是想说巨头的能力之强,水平之高,是另一个巨头也极难撼动的。
他们离的远,我们就是说说我们经常见得到的人,能知道的事情。也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阶级的固化!
现在生活的比较滋润,有百万级存款人,都是什么人?比较共性的特点是年龄45岁以上,你可能会不屑的呵呵一声,我承认30岁不到的人,没有较长的工作时长,是不可能有资本积累的。但要是能抛开这层原因再想想看的话,就很有意思了!
为什么我说45岁这个年龄节点?就是因为中国超高速发展的区间,不同地区有差异但可以认为是10~15年。既30+这样的年龄是他们毕业已经几年,有过几年社会经历(较早离开校园的当然要更早些),有了较强的社会经验和人生认知,已经结了婚,有了较稳定的状态,所以他们有更多精力关注社会的变化,有能力跟上这波次发展(当然肯定会有不小比例是无意识的赶上了这班快车)。
做了什么事儿呢?分几种来说。
有的人,在一二线城市买了房,这里不说炒房团,只说三套房以下的情况,房价上涨的幅度有多邪乎,没有经历 也有不少耳闻吧,最少的也有几十倍(东部地区)。要验证这个观点也很容易,就是假设业主他没有这套房,他现在的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可能买的起自己住的这套房子?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有这样的实力吧。也一直有这样的消息报出,原是同班同学,一个不管什么途径,买了房,另一个没有买房。几年下来,就是不同阶级了!哪怕没买房的在毕业时 是有更优越的条件,也是无济于事。而现在更是如此,毕业几年想在北上广买房?和痴人说梦差不多了吧??
有的人,在公司做的是业务销售类工作或中小企业主。还不说阿里、华为等这样的公司,就说家中等公司的情况。也能有相对不错的收入,有不错的职业发展,就是一般水平的人,也能有个车,甚至有套房。至少现在也是悠闲的工作,不错的收入。这种无序增长的情况,不容易做简单的描述,很多中国近30年的商业史,有具体的描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几本读读,更深入的了解了解。
这部分也是我看完《大败局》之后,最感慨的部分。90年代只要敢想敢干,就会有成绩,就能杀出一条属于你的道路,即使他们有很多很荒唐的错误,依然有机会调整。现在就像刚讲的那样,不要说错误,就是错过一个窗口期,做了一次错误的运营应对策略,都可能有全军覆没的风险。那是的商业发展,还有极大的商业浪费、能源消耗、粗放发展、人海战术、劣质产品、山寨水货等种种问题,不管怎样,都能有销路。或许有点儿不应该,但真的觉得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是以环境 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发展,当然是要做转型的)。
即使是小商贩,每天也有很高的收入,也有很多人是就以此为起点,当上老板,实现的人生转折。我也听路边摆摊的人说过,比如有个卖水果的就说,前几年一小面(面包车)的水果,不用摆出来 只在车上,下班的那两小时就能卖完;现在一大晚上,还卖不了一三轮车。一个是几小时能挣3000以上,一个是一天赚不了500,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手机贴膜,上大学刚买智能手机的时候,当时,最便宜的那种膜也20多块吧,还觉得挺值的,当然,现在知道了他们有多暴利。也有不少媒体报出过武汉等地从事贴膜行业的人,一年的收入能买一套房子,现在呢,完全不能比了吧。
其实,关于45岁这个节点,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就是以各位现在各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并充分考虑职位晋升等因素,能不能赶上现在45岁这部分人的财富积累?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对你的未来是很乐观的,反之,则是比较悲观的。
在过去粗放的发展过程中,闭眼盲射,都能打到几头鹿;在现在精细化的发展模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需要有很好的枪法,才可能打到一只兔子,更何况别人有更好的枪法、更先进武器更具杀伤的弹药与你竞争呢。更甚至别人还在更高的维度上,进行这场拼杀。
最近这一年,请你说出两个最火的商业概念的话,或许非 共享单车和新零售 莫属。
先说共享单车,两大巨头:ofo、摩拜。两家共拥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一二线城市市场格局。但回到16年9月说起的话(摩拜4月上海就开始运营了,但当时关注度不是很高),就很有意思了,因为这时候ofo已经运营1年多了,不被外人所知是因为他的使用仅在211校园内。我认为是摩拜会应用场景和车身设计进行的改良,而共享单车的模式原型是ofo,当然两家都有很大贡献,我们不去进一步探讨,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一年半时间,这样大的发展规模,这样高的扩张速度,除了模式和刚需外,肯定还有一个原因——资本的力量,资本的不断加码,巨头的资源注入(APP入口,推广等)。摩拜背后的大树是腾讯(微信),ofo背后的是阿里(支付宝)。所以本质上,共享单车的竞争,不是两个新兴行业强者的你争我夺,而是背后腾讯和阿里在业务布局上的较量!另外,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残酷的赢家通吃,已经死掉了几家。现在说整个第二梯队会全军覆没,有点为时尚早,但细想想,他们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所谓的新零售,更是巨头间的战争。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概念,或公认的业态方向。我也没有能力,也不需要去定义新零售。事实上也是,它是零售业在互联网时代高度发达的当下做的尝试。所以它是一个还在混沌中有待成型的物种,能杀出重围的才是真正的符合时代的新零售业态。
从不同维度和不同领域来看,新零售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门槛之高,不是一般企业能驾驭的了的。因为投入的不只是大额的资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选址,选品,算法,匹配等方面,以平台为支撑的复购率分析,用户画像描述,用户资源积累量,甚至包括极致的物流配送,运营管理等能力,都是短期甚至长期,所达不到的。
在其中有个翘楚——盒马鲜生,现在都知道它是阿里的新零售尝试,已开的十几家店,每家店都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坪效收益。在国内能匹敌于它的还有谁呢?业务重合度最高的永辉,也有些望尘吧,更何况没有经验、没有数据、没有资源的初创团队呢?
这样的新兴业务,特别是存在白热化竞争的领域,可以肯定的说,这是巨人的游戏,是高原上的战争,这不是90后的机会,压根儿没有90后什么事儿!
本文里说的90后,是个广义概念,可以指从80到00这20年内出生的人。需要细分的话,我认为可以分三个阶段:85以前,85到95,95后。80~85还好一点,能或多或少赶上那波飞速发展的末端;95后呢,或许能踩着无数死尸,走出新的道路,现在还在大学阶段,至少还有时间观望和等待;而85~95,是最可悲,因为巨头还在高速增长期,拥有横扫一切的能力。毕竟“大树底下不长草”是自然的法则。
你或许会说,怎么没有90后的新星,有好多例子呢。
好!那我们列几个看看,西少爷孟兵?伏牛堂张天一?黄太吉赫畅?雕爷孟醒?礼物说、神奇百货、马佳佳。。。他们有的死掉了,有的在关店,就是较好的也不再进行扩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棋子,是被提了线的台前木偶。一个概念火了,总要有几个代表在台上唱戏吧,所以概念火了,他们就火了。下一个概念火了,他们就不得不谢幕了,而又有一波人粉墨登场,各路网红更是流星般存在,稍纵即逝。80后还有其他代表呀,宗馥莉(哇哈哈)、刘畅(新希望)?他们是在守业,不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所以,她们不是我们说的目标人群!
就像马云曾经表达过的那样,为什么电子商务能在中国而不是美国崛起?因为美国的商业太发达了,没有可乘之机。是因为中国商业的不完善。给了电子商务机会!从亚马逊和中国几家电商的发展路径也能发现其中端倪。正所谓不破不立,而现在中国的商业秩序,几近完善。
行文至此,或许看到的 都是负面的情绪,是碰壁后在发牢骚。强调一下,我说的是没有时代机会,就是说在90后中很难创造出像BAT这样量级的企业。但不是说没有任何机会!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人们总是高估了3年的变化,却低估了十年的变化。想想3年前,再想想10年前。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感慨和思考!
不是打击自信心。永远要相信,没有不可能这句话是对的。现在我说我要上月亮上去,你第一秒的反应,一定会说这是痴人说梦,但这是50年前就实现的事情,所以没有机会只是思维体系没有被突破。苹果发布iPhone,手机业巨头诺基亚前3年不以为然,又过了2年,诺基亚早已溃不成军,阿里对商超,微信对移动运营商…可能仍然避免不了大鱼吃小鱼的丛林法则,但破局一定是经历痛苦才能破茧成蝶的。所以,keep trying,要保持好心态和开放的思想。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