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通过前段时间对自己乱说话乱评论别的毛病进行每天五次的反思克服,问题已逐步减少了。大多数时间做到了不评论别人。应该说,这一毛病是基本克服了,往后,我还需要的是不断的巩固,不能再犯。
但是,我发现,自己现在最大的毛病还是静不下来,遇事易烦躁,不能做到冷静地处理事情。在以前,总认为这是自己控制不了情绪,其实,也还不只是控制得了情绪的问题。因此,从现在起,我将要克服遇事不能静下来这个问题。
要怎么做到静呢?
一是表面安静,不一天唠三叨四。实质上也就是少说话,不要遇上到什么人都去评论一能,吹牛时也去接别人的口,甚至去教育别人怎么样怎么样。除非别人问到,否则,就是要缄默其口。
二是不争论,不反驳。遇到别人的批评也好,或是讨论什么事情也好。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不用去争论中非对错,更不要发生语言的冲突。这也是处低的学问。水利万物而不争。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的道理。
三是遇事时能冷静。不要遇到困难或是工作是发生误会、或是受到领导批评时就牢骚满腹。或是遇到工作中有困难时就有怨言。把所以这些都掩藏在心里,像若无其事一样。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也是一样。
四是工作中不慌不忙,有计划地完成工作。特别是工作越忙的时候,越要制定好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好工作,不要让同事看到自己的慌乱情绪。
总之,静为处事第一法。《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人们常说:急中生智。事实并非如此。急中更容易生乱,忙中更容易出错。大事当前,往往得失挂心、利害相逼。越是如此,越要以一股静气去支撑。静心是去躁的良方,静是智慧的土壤。因此曾国藩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道家讲:“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工夫要紧。”问题浮在表面,唯有让心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静不下来,反省再多,一切都是空的。这番见解,拨开了曾国藩心中的迷雾。他开始跟着唐鉴学习静坐的功夫。无论公务多么繁忙,每日都要坚持静坐四刻钟。他在《主静箴》中写道:“细思神明则如日之升,身静则如鼎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用身体的稳定,带动内心的平静。使身心在宁静中得到和谐。静坐的修炼,使得曾国藩受益无穷。后来他领兵打仗,坐镇军帐中,仍然能够镇定指挥,都离不开“静”字的功夫。
静不在心,而在境。无论周围环境如何,我们都要学会静心:遇到失意之事,能够处之以忍;遇到快意之事,能够视之以淡,遇到荣宠之事,能够置之以让,遇到忧愤之事,能够平之以稳。生活就是这样,苦辣酸甜,五味俱全。俗话说: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内心平静,能使人的精神随之愉悦。美好的事情,也会接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