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万历皇帝朝中的大佬给了逐一的介绍,看完后就戚继光的部分做一下分享。戚继光戎马一生,生前取得了不世功名,重创了倭寇在中国的烧杀抢掠,建立了戚家军,可以说在明朝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因与张居正关系过于密切,为万历皇帝所不齿,最后被罢官居家,他以前统率十万大军,素以慷慨著称,对朋友尤其豪爽,他不事私蓄,在被斥退以后,竟至一贫如洗,医药不备。可谓是英雄末路,郁郁而终。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倭的大成就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朝中大佬的赏识,这两个大佬包括张居正以及福建巡抚谭纶。另一方面就是自身的努力。
谭纶何许人也,虽然是高级文官,但他常常以视察为民,随同部队亲临前线。而谭纶一生中所斩获敌人首级总数则达到了二万一千五百。戚继光能够得任福建总兵,也主要出于他的推荐。谭纶后又调至兵部尚书,死在尚书任内。众所周知,明朝万历皇帝那时是重文轻武,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压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高级将领也无法展布其统筹全局的能力。他们的部署又会受到当地辖区地方官的指挥,而且不让经手供应给养。所以戚继光想进行武备的一切努力,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意志,必然遇到重重的阻碍。但是很幸运,谭纶和戚继光的意图受到中枢大臣的赏识,这人就是张居正。正是这两位大佬在居中运筹帷幄,才有了戚家军的赫赫威名。
另外一方面就是自身的原因,戚家军能够从一穷二白到建立功勋,其实难度挺大,从当时的条件看,官府组织的围剿海贼实际上是中国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其结果可想而知。期间还面临文官集团的种种掣肘。但是戚继光硬是杀出一条血路,从开始招兵到严明纪律操练技术,设置鸳鸯阵,这中间付出的努力与辛苦远非常人所达。一般人早就被磨平了。
《明朝那些事》作者说名将是怎么样练成的,能够最后走向名将的屈指可数。首先你得熟读兵法,其次你得上战场,上了战场你还不能够挂掉,挂掉了就没你了,你上战场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数不清的很多次,中间还得取得胜利,到最后你才能取得那么一点点成绩。可见成名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戚继光任苏州总兵前后达十五年,等于他前任十人任期的总和,史书记载,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喜爱操练、阅兵、举行各种典礼和向部下训话。在繁忙的公务中,他还抽空写作他的军事著作和诗文。可以说他是一个勤奋而能够思考总结的人,不仅针对当下时局的变化,还有就是针对朝中的各个大佬的态度,高处不胜寒。而支持他的两位大佬,谭纶是死于尚书任内,张居正是突然病逝,最后被清算。如果不是这两位大佬的突然离世,我想大明的历史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吧!历史没有如果。
阳明心学里面所讲的出世入世,比如现在的创业,即使最后企业失败了,但是毕竟我们曾经做过,这就是入世,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你做过为基础。戚继光虽然晚年晚景凄凉,但是瑕不掩瑜,打退了倭寇的烧杀轻掠,打出了戚家军的威名,震慑了沿海诸国强盗,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中间奋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部英雄的革命史,从一穷二白到最后取得武将事业的巅峰,再到回到原点。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活出自己的那么一点点灿烂,发出自己的微弱的光,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最后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收获。我们学习谁未必能够成为谁,但是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那么一点点的养料,成就他们的千分之一或者是万分之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史书,看现在,吾辈当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