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生于1952年的农历腊月十九。每到这一天,我总会想起父亲,因为在我们的当地有一个习俗腊月十九是不出门的。由于当天家里下了一窝小猪仔,所以奶奶给父亲起的乳名叫猪小。关于这个父亲的乳名,我也从来没有经过我更深的了解,只是家里的长辈聊天谈话中,我获取了这样的信息!关于爷爷奶奶我是没概念的,因为爷爷奶奶在父亲的十五六岁的时候相继就离世了!关于他小时候的印象,我是很模糊的,我甚至不知道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才没有父亲和母亲的背景下是怎么长大的。据说父亲刚念初一就不上学了。中间还有个插曲,就是他在生产队里写了大字报,可能当时看来内容有悖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差一点为此背一个不好的成分。幸运的是,当时的时局发生了改变,父亲才没有因此而受到更大的影响。后来因为父亲跟哥哥嫂子在一起生活,实在不方便,就另立门户独自过日子!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连做饭都没有相应的炊具,可想而知当时他生活的是多么的艰难!从我的三大娘口中听说当时我父亲和我的三大娘和三大爷住在一个院子里!有时候他蒸饭没有笼屉,就只能把笼布钉在灶头的四个角上,勉强的把饭蒸熟了。家族食品的父亲一到冬天就会受凉,为此,他还得了一场重病。淮北市徽商行组织治毛最后三大爷骑着自行车,带着他连夜去了20里以外的乡镇诊所行会,去的及时才没有大碍!这件事的具体的缘由,我也只是从我60岁的大哥口中得知的,在诉说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大哥还暗自的落泪,可想当时的情况是多么的危急!这对于我来说也是很模糊的,但是凭着记忆,我还是希望能够留住父亲在年轻时的一些印象。
父亲在18岁的时候去了距离我们村有七八里外的庙喇嘛村。当时那个村里有一个牲口配种站,他在那里做兽医的助手,也是一个很好的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但从他后来的生活轨迹来看,后来也没看到父亲经由这段工作经历,而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哪个村子里工作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