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下来心里总想写点什么,但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屡屡打开电脑开始构思,想想是否按写论文的结构去细分章节,一想那复杂而想是无尽头的序列标号,就开始退缩,然后平凡琐碎的生活总是让你分神,把你从思考的海洋里拉出来,接着就找借口不了了之。写作确实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勇气和毅力。而且需要思维的灵感,讲到灵感好像更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事物。好吧,那就用简书慢慢写呗。呵呵,总算有找到一个拖延借口,当然,用碎片的时间写或许比较适合我吧,起码我不需要用承诺自己或别人来限制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力。就这么开始,很好。
这样用既然这样沟通的那点事,其实不只是那点事倒是许多事。为什么要写关于沟通的文章,或许能帮助到自己和别人吧。写作码字本身是自我思维方式和内容数据的重新整理与分析,正如人说话谈话一样,在不知不觉里面我们说了些甚至我们没想过的观点,其实这个非常有趣。我想上天的创造是奇妙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方式,把我们记忆数据重新整合与分析。例如当一个人快乐、愤怒、忧郁或悲伤的时候,人体本身神经系统的工作是敏锐的,迅速的,这种敏锐和迅速甚至快到我们自己没有察觉到,快到我们自己乱了,快到我们自己语无伦次,通常我们都需要友谊和陪伴,我们需要倾诉;然而我们倾述的对象是否真能给我们意见或帮助到我们?不一定。我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当我们遭遇的事物的数据量超过了我们思维所能承受的系统量,我们需要用语言(或文字)的方式去表述,通过语音的方式,从我们自己的耳朵回到我们的大脑,用一种立体的方式去帮助我们自己去整理脑子里繁重的数据量。我想着也就是为什么心理学上鼓励人通过交谈来释放压力,反向思维就是在沟通里面作为一个倾听者是多么重要。
其实在沟通这点事里,我们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怎么去看自己,怎么去看周边环境,怎么去看世界,怎么去看别人,就是所谓主体与客体的问题。分清楚了位置,就如在思维的大陆里面首先定位自己我的存在,并借助一系列知识信息构建自我的价值观体系,输出原则来建筑自我。正如互联网世界服务器和主机的关系那样,通过不断去问,"你在吗?我在这里"来确定彼此的位置和关系。从客体与主体的本身而言,都是一种通过寻找差异去分辨自我的过程,因此人与人,事与事差异的存在算是合理的。存在太多因为寻找不到自我而不是失去自我,或没有价值体系所产生的悲剧了,或许真的应该正视这个事项。
如果有兴趣,那我们就从这里一起开始去思考吧。我并不能预知写这些谁会看到,谁喜欢看,有谁会有在哪个渠道回复和提问。反正这是个开始继续下去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