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散文,便会想到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至于什么是形散神不散,似乎从来没真正弄懂过。上学时老师是这样教的,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生的,今天听课我也是听执教老师这样说的:形散神不散指形散神聚,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今天下午听的作文指导课《散文写作规律》,执教老师以《背影》《荷塘月色》《囚绿记》为范文,提取抓线索的写作规律,让学生练习散文写作。余映潮老师在评课时说,《背影》中“背影”这条线索并没有“我”的抒情线索重要而且直观,“我”的抒情线索对于学生的感觉而言,特别明显,特别美妙,也便于习得。《背影》时时穿插抒情的写法,《荷塘月色》中呈现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与平静的变化曲线,《囚绿记》中情感具有抑扬的变化。选文做范文,难度大而且陈旧,三篇之间没有共同点,难以提炼出写作规律,最多只是停留在“用线索进行写作”的表层,基本无用。
执教老师的设计与余老师的点评,使我明白教散文可以抓线索,线索是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能将文章零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统一而紧密的整体。抓好线索,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前几天听郑桂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至今回味无穷,使我更加清晰散文的教法。一般的散文教学,总是停留在整体感知内容,品味散文语言,学习写作技法等方面,郑老师不走寻常路,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文本中实实在在地走了几个来回,真正感受到作者的真切感受,真正领悟到散文的独特魅力,真正明白了散文的要义。
课始,让学生试图找出作者想要表达情绪的蛛丝马迹,“你觉得哪些语句,哪些文字能够帮助你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点什么”,边读边圈画,体会作者想传递的想法。有一点感觉也要传递出来。
课中,依据第一个学生回答,板书:思念,遗憾,落寞。
理答:“这三个词很漂亮,一点一点讲出作者情绪的不同层面,思念是一个大方向,落寞这个情绪很细微,很精致的表达,体会到了吗?”
依据第二个学生回答,板书:自由独处,喜爱荷塘。
理答:“试着分一下层次,这三个表达是一样的层次吗,希望捋得更清楚一些。”
第三个学生抓住地点来梳理脉络,作者的游踪清晰可辨,教师板书:家——小煤屑路——家。
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打开:从出家门的那一刻起,是独处,到了荷塘,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还有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晰,“独处”是一种状态,一种社会交往。“自由”是一种心灵状态。在荷塘边,情绪是最好的,是一种愉悦感,满足感,心灵放飞的自由感,最后回到家,又要面临各种琐事,不能独处。
学生越来越有感觉:
从出门开始进入独处,然后到荷塘的路上,到走出荷塘,是自由;欣赏荷塘月色,是喜爱;无意识的归家,有一种对江南往事的思念;当发现走到家门口恢复群居生活的时候,有一些落寞和遗憾。
走回家,是无意识的,想到荷塘看一看,是有目的的,作者有目的地去追寻那个心灵自由的状态,独处时那种放飞自我的状态。
第二段的结尾句“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表现今晚与其他日子不同 ……
师生对话正酣时,郑老师问:
有感觉了吧?散文的核心就是这一刻,这一地,写的时候,就是回忆中的那一时,那一地。不是普遍的情感,它应是那独特的情感。今晚却很好,跟日日走过的荷塘不同,“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记不记得,“在这满月的光里”“今晚”,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要害,就是要写出这一时,这一刻,这一地的情感、感受。
读了作者真切的感受的情绪变化,有感觉了吗?散文的核心在于写景,我们可以从它的空间、景物、细节来看作者的情绪感受。
这是一篇散文,经典散文, 经典在何处?
师生一起归纳:
文字的精准、优美。
美传递出的清晰的具体的场景、景物。
恍如隔世的情感。
散文文体,美不胜收,一堂好课,意味深长。散文是作者心灵的自由抒发,阅读散文是读者与作者、老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交感,在多次碰撞中,散文教学散发着它独有的蓬勃精神。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中说:散文的教学始终都是在“这一篇”里,体味作者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是的,散文是即时即地即情即事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就只能把作品当作言辞的技巧,郑老师却独辟蹊径,与学生分享作者特殊时期感悟到的人生体验。让我真切地认识了散文这种文体的独特魅力,而不再纠结于形散神不散。
这样的课堂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源于教师丰厚的学养,更源于郑老师读了几百遍,教过好多次的独特体验。正像余映潮老师那样,为了准备到长垣一中上的六节课,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大量搜集资料,充分备课预设,国庆节七天假期没有休息一天,整理了40多篇文章,发现了文章四段式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