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充横线里的的内容,从后半部分来看,所补充的应该是“我”所说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补充的应该是“单数”。其次,就是写出“你所要对他说的内容”。
这类作文题目虽然不太新颖,但它却通用性强,涵盖面广。从小学到初中,都可以适用,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年级的上升,所感受的情感变化,对人类或者社会的理解加深等等转变而选取“对象”,并进行一番阐述。
不论是哪个年级段,特别是我作为初中老师对这个题目的评判向来很重视关注学生们所选择的“对象”。
今天(9月2日),为了七年级新生的再分班均衡,对他们进行了语文和数学两门的分班考试,题目也是这个。紧张的阅卷刚刚结束,我判的就是这道题,整天判了近300份。
从小学生(他们还没有真正成为初中生)和初中生对这一半命题作文的“选题”、“内容”的共性问题,我谈谈写作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究竟是怎么样,或者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第一,我从学生选取对象来看,把“老师”作为“说的对象”都几乎不到20%。
我们可以引起警惕地反思反思,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指导着他们、帮助他们、陪伴他们……但把老师当作“倾诉”对象的情况那么鲜见?
如果从深层次分析,这也是教育的一大失败。我认为至少表现在;
1.老师值不得让学生回念,说明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留下“美好”的东西。比如,关爱、尊重、学生喜欢,甚至于对老师的崇拜。也就相当于说,老师做得不够好,没有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2.学生不懂得感恩。
现在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压力。学生几乎是处于被迫、无奈的形势下学习。对于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老师在他们眼里是“死敌”。甚至于不少学生还痛恨老师和家长“告密”,强迫他们做事。
就这样,老师无论做得再好,学生也感受不到,他们内心里只有抵触的念头。当然,也就不可能把你当作写作的“对象”。
第二,从20%的以老师为写作对象的具体内容来看,所折射出来的问题是“老师也不够优秀”。
1.大多数原因是学生缺乏洞察教师言行能力,缺乏较好的表达能力。就这些问题,老师作为教育者,首当承担责任。或许平时缺少这方面的指导,或许平时缺少这一方面的引领。甚至于出现,在写作教学中:没有导课,没有平时的针对资源收集,没有适时的辅导、引领,没有针对性的纠正。
就只有一个过程“写——改——发”,反馈、小结不了了之。
2.没有指导学生发现美。
这一点不仅仅针对写作对象为老师的,包括以“父母”、“同学”、“爷爷奶奶”等等。
从他们反应出来的内容看,不生动、没有情感这是最大的问题。更可怕的是,不能从“好处”或者“较好处”书写,并且为了形成对比很会先写众多的不好。
我估计,是小作者们“生搬硬套”的吧?
但我又常常会换个角度想,确实我们这些或老师、或家长、或其他,原本留给学生的不是太好。
如今的社会,适应不了社会和教育发展而被确认为“不称职”的比比皆是。是称职的老师们?是称职的家长吗?
我们留给他们的大多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印象?毫无帮助“导师”?
我想,如果我们或作为老师,或作为家长,是称职的,甚至于是优秀的。那么,留给孩子们的是美好,美好的关爱,美好的成长。
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能以你为“倾诉”的对象,而且还能把你写得闪闪发光。
对!我们要让孩子们有所“记录”的、难忘的美好,我们就得在分内之时,做好分内之事,争做一束学生脑海里难以磨灭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