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历史上瘟疫频发
根据《汉书》《后汉书》等统计,东汉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的瘟疫有17次,平均17年爆发一次。光武帝时发生过1次,和帝时发生过1次,安帝时发生过2次,汉桓帝统治时期瘟疫流行尤为猖獗,桓帝在位20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高达12次,平均不到2年发生一次。
曹植在《说疫气》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时的疫情,其状惨烈。在这次瘟疫中,不仅是大量的贫民染疾死去,也有很多“士人凋落”,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和阮瑀早年死去外,其余五人全部死于这次瘟疫。
《诸病源候论》中也有记载,隋唐时期“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中医传染病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崇祯辛已(1641)疫气渐行,山东、浙江、南北两直(河北、江苏等省)盛者犹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全家户部)传染,此时江南一带连年发生瘟疫“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可见疫情严重的程度。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亦有“乾隆癸丑春间京中多疫”的记载。
二、气候因素及社会因素成为瘟疫流行的主要诱因
《礼记·月令》中有: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疾;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知晓自然气候的失常是引发瘟疫的重要因素。
两汉时期瘟疫频发也与当时气候异常现像有关。如汉桓帝在位时,就出现了“三离寒暑,阴阳易位,当煖反寒,夏降霜雹”(《后汉书·寇询传》)的怪异天气现象,并且这种春寒夏霜的灾异天气持续长达三年之久。汉献帝在位时,初平四年(193)六月还出现“寒风如冬时”(《后汉书·五行志》)的气候异常。
除自然因素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瘟疫频发的原因之一。如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战争频频,尤其是汉灵帝和汉献帝在位期间,几乎连年战乱。频繁的战争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百姓的正常生产及生活秩序,致使饥馑载道,难民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恶劣,极易诱发瘟疫,军队和难民的流动也导致了瘟疫的流传。
三、瘟疫爆发时的社会救助措施
每当瘟疫流行时,朝廷会派遣京官为特使,为灾民送医药。如汉和帝永元六年洛阳瘟疫,身为城门校尉兼将作大匠的曹褒奉命“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后汉书·曹褒传》),并给疫区民众施粥;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朝廷乃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后汉书·孝桓帝纪),救治洛阳地区的疫区灾民。朝廷免费向疫区派送医药是最直接有效的救助手段,但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医药的效果十分有限,仅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疫情。
为帮助百姓在灾后重建生活,朝廷会给疫区提供必要的基本的生活设施,如汉桓帝建和三年(149),朝廷下令“民有不能自赈及流移者,禀谷如科”(《后汉书·孝桓帝纪》),为疫区灾民转运粮食,提供必要的吃穿。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曹操“令吏民男女: 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给予疫后的生活照顾。
朝廷还会派官员赐钱物以安葬染疾而死之人。如汉桓帝建和三年,令“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后汉书·孝桓帝纪》)。朝廷对疫病死者的安葬不仅给生者以心灵安慰,同时也避免了尸体传染病毒的危险。
为恢复社会正常的生产及生活秩序,朝廷往往会减免疫区的徭役,永建元年的中原瘟疫后,朝廷下“诏以疫疠水潦,令人半输今年田租”(《后汉书·孝顺帝纪》),延熹九年瘟疫流行时,朝廷令“大司农减租调”。这些救助措施很大程度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快了灾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
四、今日,战“疫”中的中国力量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异常气候对百姓的影响大大降低,祖国社会环境的安定也大大增加了百姓的民族向心力。面对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水不停,电不停,暖不停,通信不停,生活物资供应不停。疫区物资不够,全国人民一起凑。上亿人在家居家隔离,病了有人管,社会秩序不乱,国家机器运转正常,有条不紊的应对。纵观历史,只有当今的中国能做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