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仁政确实没用,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只有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可仁政真的不能增强国力么?
其实孟子也并非完全的老顽固,在那些君主道貌岸然的向他请教道理的时候,他其实比谁都清楚那些国君心里的算盘
不就是想一统天下名垂千古么。
那些君主,不是为了百姓,也不是为了国家,说到底,不过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为了自己的名声。
孟子的心里大概是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交谈的吧,可是没办法啊,孟子心里也有个算盘,他在为黎民百姓打算,他在为这个天下打算。
在他眼里,天下不该是这个样子的,不该是这个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样子。每一个信仰儒家学说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的世界: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这样的要求其实已经不高了,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所以孟子没办法,他只能一次次去面对那些充满着权力欲望的眼睛,告诉他们,善待百姓,实行仁政,才能实现你们的渴望。他一次次的苦劝着他们,让自己的理论更贴近那些君主的目的,让那些残暴的军队能够对百姓好一些。
仁者无敌,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真的这么认为,但我知道,孟子很无奈。
然而这些努力都是徒劳,原因,可能只是对于那些君主来说,仁政太麻烦了吧。
这不是个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作为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国君,他们可能根本就认为自己与平民百姓是不同的,在那个年代,民心对于统治者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词。孟子告诉了他们民心的力量,告诉他们他们的祖先文王、武王、周公的作为,然而这些对于那些坐在高位上的君主来说,似乎太遥远了。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没法说如果有国家实行仁政会如何。强秦一统天下,却只二世而亡,汉家天子平民而治天下,却享前后四百年国祚,这难道真的是巧合么?
说到头来,最可悲的,还是孟子,一辈子的心血,从来没有人实行过,却被扣上了无用的帽子,传了几千年。仁政真的没用么?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