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可以解惑,但也有可能越读越迷惑,为什么呢?
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慢慢发现:咦,为什么那么多知识用起来总是矛盾,或者偏离了自己的初衷,怎么不见有效呢?
比如《高绩效教练》说要提开放性的问题。
早上,你看孩子在玩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问:宝贝,在玩呢?准备如何安排今天的时间呢?
孩子却怼回来:怎么,你又想控制我? 你不是一直都控制着的吗?
你无语了吧?提的是开放性问题呀!
觉察一下,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一种感觉,你是在引导孩子说出你想要的结果?
如果,她说:我看一会就写作业,然后练琴,画画,再去骑骑单车!
你就开心了,哇,孩子真自律。可是孩子给的答案并非按你的套路走,你无语了,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呢?如何再找一个强有力的问题呢?
对,这个问题已是评判,带有目的性的了。再说强有力的问题,又将由谁来定义强而有力呢?
比如,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问他?
这时,你深思,觉察,恍然大悟,原来是我要引导他变成我想的样子。有没有这个问题真好的感觉?
知识是经验和智慧的浓缩,我们在实践中产生智慧,然后再把他变成知识,出版成书。
那么这些知识适用我们生活的中吗?如何用?需要三思。
再回到孩子早上玩手机,有家长说:玩啥,写作业去!
这是控制型的吧,书上不是说不能控制,要激发他的潜能力。家长说,明知道孩子没有那个能力,你还想指望两个问题就让他变化?
换一位家长,就会问:玩啥呢?这么有趣,也和我分享分享呗。
因为,他知道强制没有用,提问没有用,那我就先共情,先分享,建立信任感然后再说事呗。
你觉得哪种适合你的孩子,或者,你在家会用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呢?
凡事保持质疑,实践出真知,正如马思克说:我们都是错的,只是错的程度不同!知识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也能出新知,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