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信老师带我们走进王阳明如何滋养生命成长?
通过阿信老师的分享,了解王阳明著名的是他的知行合一,他的哲学观念和他的生命理念。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儿童教育,儿童的心理非常了解,主要学问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他做事的方法,致良知为人处事的处世态度。
他从事的是私塾教育,他的知行合一体现在教育上,体现在教育上,很简单,却是非常经典。
知行合一是一个基本观念,包含三个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
首先要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唤醒。
二首先要有目标,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首先要做对的事情,其次才把事情做对,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才让学生主动的学习。
第三让孩子爱上学习,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了解孩子的心灵,然后顺着他的目标完成,就是从根上发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灌输给孩子大量的知识,往叶子上浇水,我们应该从杆上发力,就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动力,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一致,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才能产生合理的行动目标,然后再把目标付诸于行动,形成知行合一,生而有知,重在行动。
先知道,而且要深刻的理解,透彻的理解,然后才能行动,知在先,行在后。陈浩武老师是这样看待知行合一这个问题。
而阿信老师是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行动,但我不知道这个道理,并非非要知道这个概念才去实施这个行动,行动了,并不知道这个概念,知道了这个概念未必去行动。
很多品格是不需要学习的,天生具备的良知,不需要用教条,让他学习的只是一种本能,这是阿信老师是强调的先有目标才有行动。
知行合一的三个目标,教育首先要有学习的热情,学习的动力,然后才有学习,这是知行合一的!!!
如何激发和调动?如何从根上发力呢?
如何实现以上三个目标?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
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教学中允许孩子说话,提高孩子自信心,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如同春天的阳光又鼓励他则,花朵怒放,打骂则花朵很快枯萎。
教育学中用朗诵来抒发孩子心中的情绪,释放情绪,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演唱歌曲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娱乐,去自由快乐的成长,王阳明老师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也同样在遵守践行,好的教育方法历久弥新。
王阳明解决人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怎样做一个好人?
孟子的观点是性善,人性是善的,但历时历代有很大冲击,但对人生的经验,哲学和人的观察,人性是有恶的
人性可善可恶,是一种价值观,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选择对国家,对民族,对自己家庭有贡献,作为人生的目的,立德利民利人,上善若水,何为正确的事儿?
我们做一个对他人有帮助的人。
中国现代的教育受韩愈的比较大,韩愈和朱熹代表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最好的教育是苏格拉底的教育,人生而有知,知识在大脑,老师只是一个接生婆,助产士,让孩子多说,自己少说,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孩子,从古到今,好的教育都是一样的,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我们哪里有自信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在很多方面掌握的知识,还不如孩子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无知,不要把自己搞得高高上上,敢于在学生面前表现无知,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大的提升,与孩子的关系大拉近,若是会唱歌与孩子的关系会更好的拉近。
首先要自信
要自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本来判断的标准在于自己,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下一步就是知行合一,一步一步去做,如果你不去做,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若是你去实施,就是真的知道。
事情对不对?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判断,不因为他是权威就盲目的迷信,不因为他的地位低下,就不相信,这就是独立思考。
天下的事情,教育的事情,好的事情,开始总是很孤单,只要去做,总有人追随,两人就有伴,三人便成众就是小团队。
每一个后进生就是一部教育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找到孩子的学习目标,不要把问题推到大环境上,我们去做了,环境就会变好,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去做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