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民中学李娜
1.
阳光早早地俯在天空看着大地,尽管已是立秋天气,由于阳光无限,所以,还是觉得暑气酷热难当。马路上人来人往的,再加上这几天修路,万家福生活超市前面,路面坑坑洼洼甚难行走。可是每个人通过拥挤狭窄的段面时,都各有各的方式:这一个是下车推着转到另一个路口;那一个是两个人接力,一个送车挪过去,那一个将车接过拉过去;这个是勇敢的闯将,单骑开上了忽忽悠悠地平地而搭的木板桥。这真像空气通过针孔啊,各自挑战着各自的能力与极限。
县书店门口,宽阔的柏油马路,顺畅的交通,水流般通行的人群,一切都那么正常而自然。但往这个世界来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有几个,还是扎推拿漫画书的小朋友。扎了车才发现停车位上稀稀拉拉的,只有一两辆车孤寂地找寻着同伴。
通往平实的、喧闹的、物质的路很窄而难行,但过往的人却很多,很执着;通往虚幻的、精神的、安静的、内心的路很宽而通畅,敞亮的门前人却那么少,那么冷落。人们啊,我们应该多多少少地关注些什么?
2.
进到店里,安安静静地,只有旁边一个临时的风扇呼呼的振翅声。逡巡在书海中,书那么多,真的不知道应该停留在哪个角落。
“你都看什么书?”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
我呆住了,是呀,这一个假期,我都在看什么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高效课堂的22条》、《无为的哲思》、《爱心与教育》、《致教师》、《季羡林散文选》、《名作细读》还有我女儿的《好孩子的20个好习惯》,我都在看什么,这些书有些都是在耐着性子看的,理论性的书我实在是不喜欢看的。
这个同事也是一个文艺范的人,当然也跟我聊了些文艺性的东西,尽管我感兴趣,但说实在话,我爱书但看书并不疯狂也不痴迷,所以,她说起的书我所知甚少,在她面前我近乎无知的傻子,卑微到尘埃里,灰色到骨髓中去了。
作为先生,教书育人的先生,我们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才能在清澈眼眸的注视中光明正大的被他们叫作先生呢?
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中分享的很好,而且不止一次的强调了作先生的,作好先生的,作名先生的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这一分享,如雾海中明亮的航灯,一手划出了一个准确明晰的方向。
首先论述了先生阅读的必要性:《先生首先是学生》一章中有这样的观点,西方学者莫纳科把人类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表演时期、表述时期、记录传媒时期、电子和数码时期。而与之对应的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四次变化:口耳相传、文字传播知识时期,在知识爆炸的增长的第三个时期里,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说的,你完全不懂;学生知道的知识,你完全不知道。此种情况下,作为先生,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习,向学生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反正就是得与学生一起成长,而且必须成长你才可能与之同步,拥有共同的语言交流的节奏。
接着论述了先生的执行标准,也就是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先生,是一个有特点有个性的专业型教师还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是一个区域内的领军人物。朱永新教授如是说:在他们教室里正发生的事情,在别人的教室里早发生过,在另外一些人的教室里还会继续发生。所以当最伟大的经验,往往保存在最伟大的著作中时,读书就成了一种最捷径: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成就自己。
紧接着,先生面对问题的应该是读什么样的书啦。朱教授又这样推荐: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一是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教师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读文学经典与名人传记也是必选。在《新教师的“吉祥三宝”》这一章中,朱教授再次重申,强调吉祥一宝之一就是专业阅读:人文情怀养成的人文知识,关于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和关于学术与课程的教育学、心理学及职业知识。而且提提倡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一章中也说到,每个人要找自己生命的原型时要从身边或书本、影视的成长范本中开始,并且倡导多读一些优秀教师的个人传记、工作手记。《根都应该扎入泥土里》一章里专门谈到如何做科研型老师时,说自己的行囊里经常装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会什中学》等系列书籍。正像他自己的醒世名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专注于阅读,而无旁骛,才终有所成。
3.
旁边那个熟悉的朋友,走了,带走了我的无限羡慕与敬佩。她完全可以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而我除了文学爱好,像朱教授所说的,还得去攻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还得为自己的成长找一个能鼓舞自己的生活原型。阅读是输入,更重要的还得要有坚持不懈的思考式、咀嚼式、研究似的输出,才能成为学生眼中术有专攻的先生。《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一章中朱教授提到了其中一宝就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倡导老师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对教育生活的总结、归纳、剖析、反思和提升,强调日常坚持、客观呈现、师生共写。《业余预言未来》一章中,朱教授如是提示教师: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真正的生活也是从写作开始的。超越了日常教育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碎片式经验,从而对自身进行不断反省,教育必然提升。《我笔记我心》中,给我们的写作厘清了思路:第一步先确定主题,可以是对教师业余生活的研究,可以基于日常教育叙事,可以对自己课堂进行反思,对课堂实录进行分析、研究,还可以聚焦对某一个特殊孩子的专题性跟踪和个案研究。虽然这章中朱教授没有提到出书写作的批二步,但是我觉得第二步就是针对自己的选题进行聚焦式的观察与记录,进行切片式的分析与探讨,最后结合自己读到的理论,进行总结提升。这样进行长期的定点观察记录与整理,相信一定可以让自己术有专攻,活有所获。
人们啊,你正在做什么?离书近一点再近一点吧,因为那里有与我们灵魂里的某一种渴求相吻合的东西——人生目标、梦想追求、过往回忆、畅想的未来……她们安静地躺在某一个寂静的角落,等着携我们共奏只属于你的生命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