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鲁国,字仲尼。当然只是人都知道的,孔子的父亲死的早,然后埋葬于防山,孔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他的父亲埋葬于防山,只知道他父亲死了,而孔子小的时候就看母亲在祭祀他父亲,所以孔子小时候玩的都是祭司用的物品。我认为这是孔子的礼节的来源,因为他从小常常接触礼节的一些事物,但是由于他从小接受礼节的教育,那让我来评价评价孔子这个人。
既然上一段说到了礼仪,那我就接着讲孔子礼。孔子对每个人都有尊敬,他在学习上,可得任何人都是可以接受的,无论是贵族人民,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成为了孔子弟子,孔子在教弟子的第一节课,就叫他们讲礼节,就是因为是子路在孔子的教导下,变了:子路本来是一个粗暴,不讲礼节的人,子路以前每天身边都带了一把刀,还曾经欺负孔子,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收为他的弟子,并且教子路礼节,子路也学会了礼节。就是因为子路接受了孔子的教育之后,他才会死的,因为子路当时战斗时帽子掉了,而礼节就是要死也要把帽子戴好,所以子路就放下战斗,拿起帽子带上的时候,被两个士兵砍成了肉酱。从此可以看见孔子的影响有多大,并且孔子不记仇。
孔子对孝也有很多的理解,他对弟子的孝的教育学非常好,就用子贡来做比例。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都为自己守墓了三年,当然这个守墓也是孔子创造的,孔子的弟子都接受孝的学习最后都会守墓了,孔子说,守墓要三年,孔子的孝就从这突出了。而最表达孔子孝的人,就是子贡了,只有他在孔子的墓旁盖了一个房子,守墓了六年,才恋恋不舍离去。可见孔子对孝的理解有多么的广大,他母亲死了之后他自己就守墓了三年。
孔子对于学习是有很大的理解的。打个比方,有一次,颜回问孔子如果自己确定了一个事情,要不要直接去做?孔子的回答是:那就快点去做。而子路问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就不一样,说:你要先问问你的父亲同不同意你去做这件事。为什么孔子会回答不一样?因为颜回这个人比较犹豫,老是不敢做一些事,所以孔子要让颜回不要犹豫直接做;子路勇敢,直率,就怕他没有接受大家的同意做一些坏事,所以孔子让子路做事情前先问问他爸爸同不同意。孔子的教育每个人前都会有分辨,这样才会让每个人都会,不然如果讲一样的知识,有的人知道,再听就没意思了。
孔子对音乐是更好的,当年孔子跟着鼓琴师襄子学习乐,当时襄子一直想让孔子往后面学,但是孔子老是说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会,最后孔子猜出了这是《文王操》,才继续往后面学。孔子学乐还有一个事情。孔子在听哨音之后,开始废寝忘食地学哨音,三个月都不肉是什么味道,孔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一个人,孔子考虑自己吃喝的都非常的好,为什么孔子要这么废寝忘食地学哨音?因为哨音是用来礼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