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份的某个周末,我在图书馆闲逛的时候,在热销排行榜的书架上看到这本《最好的告别》,副标题是“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起初以为是叙述如何建立好心态面对,如何从注意细小的健康习惯避免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等这样容易让人联想的,可是当从豆瓣上搜这本书的评价是,居然意外发现有9.0分之高,于是随便看了几篇网友的书评,即便都是满分5星,随意截取的几条,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于是强烈的探索欲使我买下了这本书,想一探究竟,正好自己25岁过后就一直对年龄很敏感,对日益衰老也很恐惧,抱着看能不能从这本书中寻得些许思考的心理在收银台付了钱,甚至期待着,如果能给我乐观面对生老病死那就更好了。
2004年,我只有12岁,还在读小学,尚未对生死有什么直观认知,甚至不知道以怎样的情绪面对死,难道周围的人都在哭,我也要难过吗?真是奇怪,我哭不出来。
这样的内心斗争真实的出现在奶奶病逝的那几天,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仍然记得很清楚,南方的腊月,农村里还是泥巴路,冬月里的雨,冰冷刺人,道路泥泞,来家里的每个亲戚的脸上都被冷风吹得干裂又通红,表情凝重又带着哭诉后的泪花,打着破旧的伞,在大门口用力跺几脚鞋上的泥巴,抖抖袖子,急急忙忙进里屋,结伴来的两个女人一下子扑在床沿,大声嚎哭起来,进来的男人则三三两两地挨着母亲,怯怯的问:“今早走的吗?”、“病了这么久,也算是解脱了,节哀啊”、“人死不能复生,节哀啊”。。。
母亲没有说话,始终都是看着病床上已经没有呼吸的奶奶,只是呆滞着哭,没有声音。
从奶奶腊月二十六从县城里的医院接回来,到二十八,三天,家里人已经忙里忙外准备好了所有离世后的准备,换洗衣物,准备纸人,棺材也在离世当天下午送到了外厅。而在早上七点的老钟敲响七下沉重的钟声后,突然意识到呻吟声断了时,啜泣的声音小心翼翼地在耳边环绕,外面人进来后慢慢又变成大哭,然后嚎哭起来,而全程,两个小时内,我居然没有任何内心的悲伤,只是看到他们在哭,奶奶死了,每个进来的人都在哭,在说话,在安慰,在指挥准备着。只有我,从头到尾像个局外人。也幸好是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悲痛的情绪里,无暇顾及我,发现了的也是说一句,还这么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吗?不是的,从第一声惊慌开始,我就知道有些东西突然那么一下子不一样了。只是真的是因为太小了,第一次面对,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情绪,到后来再经历一次更深刻的死亡时,我已经成长到一个有理智的人时,才知道曾经的冷漠又多无知。
奶奶死后,村子里说她是修道成仙,到天上去做神仙去了,我深信不移,吃斋念佛了三十多年的奶奶在庙里本就受人敬仰,初一十五烧香拜佛从没断过,爷爷也是。奶奶走后,有天夜里,爷爷做了一个梦,说是奶奶托梦给他,十年后下凡来接他。于是,爷爷跟我们说,他还有十年寿命,十年后也要去天上做神仙了,父亲和母亲都没太当回事,我也半信半疑,总觉得爷爷身体这么健康,肯定能活到一百岁的。
2014年,也就是爷爷说的十年后,当时我正在读大三,正在复习考研,国庆节后的一个早上,母亲突然打电话来说爷爷进医院了,情况不太好,我可能要请假从重庆回家一趟,要我准备一下,我心里一怔,念叨着今年算起来第十年了,可千万不要有什么事才好。等到下午晚些时候,打电话又说稳定下来了,不用着急回来了。我放下了悬着的心,安心看书。
入秋的重庆下着雨,又湿又冷,第二天清晨被雨声惊醒,赶紧把被子盖严一点,也许冥冥之中有所感应,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才会突然一下醒了。果然,才翻身睡过去隔十几分钟,母亲的电话打过来,早上六点零几分,室友还在做梦,我出门到走廊里接电话,母亲哭泣着“快回来!爷爷走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爷爷去哪了”,等到慢慢听到母亲在哭泣才突然意识到“走了”是离开我们,离开这个我们共同存在的世界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天塌了的感觉,眼泪像泉涌一样不停地往外留,我打了辅导员的电话请假,买了当天上午11点的动车回家,从听到这个消息,到在动车上的10个小时,一直在哭,一想到往昔陪伴着爷爷的画面,眼泪就止不住的掉,怕别人看见,又只能低着头偏着脸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到家后,狼狈地又立马赶去乡下,想像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我的记忆还停留在暑假在家的时候,牵着爷爷的手过马路逛公园,爷爷说今年是第十年了,还有个心愿没完成,就是想去龙虎山看看,之前想去,没有人陪,一个人又不愿意去,等到拖到后面又身体跟不上了,说到这里,我不以为然,觉得爷爷身体这么好,等我毕业赚钱了就带你去,花钱找人抬轿子也陪你去。
然后就没有了然后,所有的对未来美好幻想都在此刻变成了我此生来最大的遗憾。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总以为时间还很长,哪里预料到死别竟是这般突然。
看了这本书后,讲了一些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时真正所需要的不是我们日常以为的医药护理、营养补品之类的外在救济,而是体面有尊严地接受这一天的到来,没有痛苦没有煎熬,就安然地睡去,跟实际生活中完全不一样,书中讲的是如何提前避免老人出现摔倒、中风等预防措施,以及到最后实在无药可救时,老人也不想在折腾着最后的生命,痛苦地在医药注射和身体疼痛中狼狈又毫无尊严的死去。
看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思考,爷爷去世也是因为中风在家里跌倒,因为一个人在老家,没有人发现,发现时已是第二天下午,送去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即便是到医院还有一次气息,但巨额医药费换来的是极大成为植物人的消息,联系到书中讲的,也许没有让爷爷一个人在家,他就不会离开,也许在墙上装个扶手,或者靠墙放些有助于支撑的板凳椅子,能让他在跌倒时想爬起来有个支撑力的话悲剧就不会发生,也许早早地帮爷爷完成心愿,最后也不会有遗憾。
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忙”为借口,再等一等,等有钱了,等有时间了,等身体好些了,等天气好一些了,等。。。再去买好吃的,再去玩想玩的,再去做想做的事情,可是,时间永远都在马不停蹄地往前赶,也永远无法停下来等一等。
看完这本书后,让我对衰老和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可以坦然面对,但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在最后的时间跟这个世界体面告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能让我对生死有种释然的心态,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