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扇窗 看远方
人生苦短,瞬息而已,童年时期,黄金年代。在最好的时候遇见你,不早也不晚,不好也不坏。语文,陪伴一个小学生几乎所有学习时期的一个学科,这样一个所有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学科,在每一年的高考季都会站在风口浪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语文,是教语文书吗?仅仅靠语文书上的一篇篇豆腐块能不能构建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也许,答案是明确的。否。课外阅读也许比语文书更加重要。“功夫在诗外”也许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吧。那么,学生课外阅读的地图应该怎样绘制呢?需要不需要推荐书目?需要不需要钦定必读书目?需要不需要只读经典名著?各有各的意见,各有各的依据吧?
2017年6月8日,在东村小学,听了三节课,开了一扇窗。
一节小说导读课。讲真,我执教19年来,我第一次听小学阶段的小说导读课,其他学段的更没有听过。济南来的名师。整节课听下来,一个感觉——犹如幽谷探秘。学生两手空空,肩膀驮着一个脑袋,来语文课,第一次见。老师很大胆。后来发现,的确也不需要写啥东西,整节课就是师生的谈话。但是,紧张,刺激,有趣。教师不断的抛出一个又一个“包袱”,学生兴味盎然的在老师的逗引下不断的去寻找、犯错、再寻找、否定,再寻找、在否定……教师推荐的是啥书呢?我读书少,没有读过,书名也第一次见到。《了不起的最佳小狗拍档》,英国麦克.莫伯格写的。教师先用书评勾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想象故事。再然后就是教师围绕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一而再,再而三的设置悬念,一次次地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了。犹观美人,一层一层的面纱揭下,最后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学生的阅读欲望彻底被激发了。书,需要自己从当当网上购买。不知道几个学生能去买来看?
古诗阅读课,在公开课的时候是没有老师选的,不好出彩,记得听过一节窦桂梅老师讲的《游园不值》讲得实在好。今天听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听课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跳入我心际。不知道各位同听的小伙伴有木有同样的感觉?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设计了读诗——解诗——吟诗——品诗——赏诗等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如线结明珠,晶莹剔透。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简洁生动,点拨不露痕迹,犹如一缕缕月光慵懒地洒落松间。人生,不是生离就是死别。一首首分别诗,一个个离别人,一段段别离情,在课堂慢慢浮现,在孩子心海泛起一阵阵波浪……犹如一股股清泉在山涧缓缓流淌。“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在最后分别的时刻,分别成为蜜甜的温柔,甜蜜的祝福。
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于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人类依靠艺术得以拯救。《感受艺术的魅力——以音乐为例》这节课是一节群文阅读课,以艺术中的音乐为主题,教师组织了《月光曲》《伯牙绝弦》《伯牙学琴》等几篇文章“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紧扣艺术打开人类心灵,帮助人类发现“美”这一鲜明的特性,引领孩子们在艺术的殿堂自由徜徉,在音乐的海洋自由荡漾,在文字、音乐、朗读等的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在的感受着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自由的感悟艺术带给人类心灵美的“救赎”。
徐志摩在《想飞》中说:“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
三节课,没有一节课是我们的常态语文课,这样的课,在我们的平时,我们周围,是没有人上的,但是,这几位老师执教这几节课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意义也许在于当每一个孩子还没有忘记飞翔的时候,帮他们梳理一下翅膀上的飞羽,给他们一点遨游九天的勇气,一点直冲云霄的勇气。这份勇气,关乎人生,关乎未来。我想这就是这三节课全部的意义吧。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在“目的论”、“手段论”横行的当下,过程显得尤为珍贵。教育的全部意义何尝不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中呢?王栋生老师在《你以为对的,其实不一定》中写道:“有个四年级的小学生说,语文教科书上有个病句,家长是中文系教授,认真读了几遍,发现果然是个病句,教材编者可能疏忽了。教授说,孩子能从教科书上读出一个病句,这证明他读书的语感已经不错,并且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至于他期末考试语文考多少分,不重要。”
“眼前两碗米饭,心中一片飞鸿。”我们藉此机会,发现了一扇窗,一扇可以看到外面多彩语文世界的窗,虽然身在方寸之间,但是我们透过窗,极目远眺,可以发现远方的诗。从此,我们知道了在四角的天空之外有更加辽远广阔的天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