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的影响
不记得从何时起,“原生家庭”这个名词越来越频繁地从我们的口中冒出来,网上关于它的评论也铺天盖地而来。
当然,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举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
T是我认识的一个女孩,举办婚礼的余热还没有完全散去,离婚的消息就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有八卦的女人说,她家有离婚家族史:外婆离婚,姑姑离婚,小姨离婚,表哥离婚……当时听得我们头皮直发麻。虽然我们清楚的知道离婚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可是听她说完,似乎离婚这事,绝对跟她的家庭影响脱不了干系。
之前看杨绛先生的书,知道她是清华大学毕业,有三个了不起的头衔:翻译家、文学家和戏剧家。抛开这些不讲,光是她跟钱钟书先生的那一场世纪佳缘就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了。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世纪佳缘由此展开。这期间两个人的相处方式多少还是受了父母的影响的,结婚之前一直生活在温暖幸福的家庭氛围里。她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提到过父母的关系:“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一书中说,来自家人的信息是我们接收到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例如,来自母亲的信息会塑造女儿看待感情关系的方式。如果母亲传达出“婚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或者“所有男人都是混蛋” 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也可见一斑。
除了对待感情的态度,原生家庭还会塑造子女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
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比如家里有兄弟姐妹多的,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第一个出生的哥哥(姐姐)往往比他们年幼的弟弟(或妹妹)更外向。他们也更关心控制权的问题。中间出生的孩子往往与朋友的关系更亲密,反而与家人相处会有更多的困难。“老幺”是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比自己年长的兄弟姐妹更投入、更贴近他们的家人。
另外,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比普通孩子表现得更加焦虑,在成年以后的社交技巧也较弱。他们自己的行为也会更具攻击性。
一个人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欢乐颂》里的安迪应该印象深刻吧,绝对是让人嫉妒羡慕恨的职场丽人。她和魏渭惺惺相惜,袒露心扉在一起,但是直到第一部完结两个人的关系也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交往期间,安迪一再强调她不喜欢跟别人亲密接触,有接触恐惧症。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她是缺乏安全感。从小被原生家庭遗弃,经历了福利院和被别人领养的过程。一次又一次的遗弃和收养,让她极度缺乏安全感。
2.聪明的你一定会想到:我们的现在,即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正是因为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有着终身的影响。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混的不够好归结为原生家庭。没有住上大房子,抱怨是父母所给的起点太差,没有游刃有余的沟通能力,抱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予良好的引导,没有足够的自信,抱怨自己出身不好从小缺爱。
我们越来越习惯把一个人取得的好的成果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说,Ta之所以有今天还不是因为Ta 有一个优秀的老爹老娘?你知道Ta家里是做什么的吗?所以Ta有今天一点儿也不奇怪。
看看自己,行走了小半生,人生依然没有起色,落寞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无所成找借口,会叹气,没办法啊,农村来的,起点低,哪里比得上城里的土著?光一套房子就比别人多奋斗了至少10年。
众所周知,内因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可是我们还是习惯性的为自己找借口,说是原生家庭导致的。
是的,的确有些人的现状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由原生家庭所致。可是你本身呢,有没有想过改变呢?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即将结婚生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跟另一个人组合成一个小家之后,我们所拥有的这个家庭,也就是我们的子女的原生家庭了。而你我,又是如何规划这一切的呢?是否想过不要让下一代再重蹈我们的覆辙,让他们尽可能的过得幸福?
也许你会说:我肯定做得比我的父母强。
但是从你那幽怨的恨恨的语气里,感觉到你还真的不一定比他们强,因为你的心还没有完全释放,还没有云淡风轻的走出来。你的心里有恨,一个心中又恨的人,怎么可能全心全意表现出来温暖的一面呢?
也许你会说:我也想给他们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可是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左右的啊。
没关系,虽然感觉去做有阻力,但是有这种想法终会是良好的开始。现在还不晚,一切都还来得及。
3.如何培养幸福的原生家庭关系。
致力于沟通研究的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苏军科特在《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里写到:即使你没那么幸运能够在一个积极地环境下成长,作为一名成年人还是有可能通过学习沟通的方式培养出更幸福的关系。并在书里列出了相应的技巧。
⑴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标签。
诸如“好孩子”、“害群之马”、“聪明的孩子”、“捣蛋鬼”等,这些词汇想必听起来并不陌生。一旦这些标签存在了,它们往往会造成自我应验预言。如果角色是积极的那么相匹配的那套期待就能塑造出良好的效果。如果预期是消极的(“你还能做点好事吗?”)或者是更具破坏性的“为什么你就不能跟你哥哥学点儿好?”),那么这些言论不仅会减少关系的亲密感还会增加家人之间的冲突。而这种标签的影响甚至会困扰一个家庭长达数十年。
另外,过早贴标签对于他们也不公平。因为随着父母和子女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家庭角色会发生改变。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在童年时期,兄弟姐妹视彼此为友谊的重要来源——有时候也存在竞争。在成年时期,兄弟姐妹常常会发展出更牢固的感情纽带,此时他们会再次专注于彼此的沟通和陪伴,竞争则会明显地减少。
⑵努力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对原生家庭所做的最好的贡献。
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我们的家庭——以一个类似树状图的活动部件再现。每条线上悬挂着一个家庭成员的照片,用木条和悬挂其他家庭成员的照片连接在一起。这样一个活动部件也许过于简单,却是一个家庭系统——一群相互依赖的个体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构成一个整体——有用的模型。只要动一下这个家庭活动部件中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会随之运动。
同样的方式,一个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到其他每一个人。如果你的家人感觉不开心,你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某个家庭成员很开心,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更积极。
因此,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其中一个部件,我们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给这个家庭最好的贡献。
⑶保持健康的家庭沟通模式。
在讲述沟通模式之前,先明白两个概念:
谈话取向,是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是有多开放。有着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他们的交流不仅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
遵从取向,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高度遵从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谐,避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能够以四种方式相结合。每一种模式反映了一种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和放任型。
为了理解这些组合,假设有四个沟通模式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一个15岁的女儿想要刻—个非常显眼又不雅的纹身,这让她的父母很担心。 现在想象—下,依据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的不同组合方式,围绕着这个话题的沟通会有怎样的不同。
在一致型家庭里,女儿可以自在地提出她要刻文身的理由,父母也乐意倾听女儿的意见。不过,最终的决定还将取决于父母的意见。
在多元型家庭里,我们很容易想到一场正在进行的家庭会议,每个人都在讨论纹文身是否是个好主意。兄弟姐妹——甚至其他亲属——也会以他们的观点加入其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共识就来自于这些讨论。
在保护型家庭里,即便会对文身进行讨论,也会非常简单。父母决定一切,他们的话就是最终结果。
在放任型家庭中,女儿在作出决定之前甚至不会把文身这件事提出来供父母讨论。即便她提了,父母也不会对女儿是否要在她自己的身体上做―个永久性的艺术装饰多说什么。不管是文身,还是其他大多数事情,父母的反应只会是一个冷漠的“随便你”。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有些沟通模式比其他的更高效和更令人满意。例如,来自一致型和多元型家庭的年轻人比来自保护型和放任型背景的年轻人,在倾听上更自信,在智力上更灵活。多元型家庭的后代比在其他任何类型下长大的孩子更少用言语攻击他人。相比之下,如果家长采取保护途径,不仅会导致孩子隐藏更多的秘密,处理结果也会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不满意。换句话说,开放沟通和共同决策要比高压强权和拒绝公开对话产生更好的结果。
我是余小鱼,认真生活的小女子一枚,前路漫漫,但求落幕无悔。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