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以下这个场景:
你是一个15岁的小姑娘(够年轻了吧?),你想刻一个非常显眼又不雅的文身,这让你的父母很担心。关于这个话题,你将如何和你的父母沟通呢?
你将会遇到什么情况呢?很可能会是以下几种情况:
A. 你可以比较自在地提出你要文身的理由,你的爸妈也乐意倾听你的意见,不过,最终的决定还是取决于你爸妈的意见:同意或者反对。
B. 你把你的这个想法,跟家里人说了,然后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甚至叔叔阿姨也知道了,像开一个家庭会议似地共同参与讨论这个话题,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权衡利弊,然后你们集体做了个决定:文还是不文。
C. 你把你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他们很少和你讨论,他们自己就决定了一切,他们的话就是结果。
D. 你做这个文身的决定前很可能不会把文身这件事提出来和你的父母讨论,或者你提了,你的父母也不会对你是否要在你自己的身体上做一个永久性的艺术装饰多说什么,不管是文身,还是其他大多数事情,他们的反应只会是冷漠的三个字“随便你”。
我不知道你一个15岁的小姑娘,向你的父母提出这个文身的话题时,会遇到父母的何种反应。每个家庭的父母都不一样,做出的反应都会有所不同。也许你懂得如何去应对,也许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和父母起争执,大吵一架,这要由你对你父母的了解程度来决定。
2.
上面的A、B、C、D四种情况,按照现代沟通学的观点,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家庭沟通模式: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和放任型。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家庭沟通模式”,这个“家庭沟通模式”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又如何理解呢?
让我们一一说明: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家人之间谈话的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商人家庭谈论的大多是与生意有关的话题,知识分子家庭谈论的多数是学习教育成长的话题,农村家庭谈论的更多的是粮食耕种的话题,这个没什么新奇的东西:报告下日常的活动、家务事、共享的事件,等等,但是家人的之间沟通的方式会有明显的不同,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谈话的模式和遵从的程度。
而谈话和遵从共同塑造了家庭沟通的模式,具体参加下图
下面简单介绍上图中提到的两个概念: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
谈话取向 是指家人在讨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时有多开放。有着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他们的交流不仅仅更自由、频繁,而且是自发的。这和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后者那里很多话题都是禁忌,除此之外的话题,也只能用一种限制的方式被提出来。
拿我举例来说,在家里,我妈就喜欢说个不停,我爸就不爱主动交流说话,总体上而言,我家还是属于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
有较高谈话取向的家庭把沟通视为一种表达喜爱和愉悦的方式,并借此获得放松。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也试图找到适用于所有成员的解决方案。而相比之下,谈话取向较低的家庭成员很少互动,交换私人想法的次数更少。比如我平时就很少主动和父母打电话告知他们我的近况,每次都是父母打电话过来了,我才回拨过去聊一会。
读到这里,你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开放的家庭沟通就是好的,封闭的沟通则不好。这不够全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是在具有高度谈话取向的家庭里,为某些话题限定界限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用,这点很重要。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是一个单身大龄女青年,你妈妈天天在家絮叨,催你赶紧相亲、结婚,你说你烦不烦,即使她是你最爱的妈妈。
遵从取向 是指家人强迫彼此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保持一致的意愿有多强。
高度遵从的家庭管理沟通的目的在于寻求和谐,避免冲突,促进相互依存,以及取得服从。这样的家庭里,成员之间往往是等级分明的,他们对哪些成员拥有更多的权力有着清晰地认识。因此在这些家庭里,处理冲突的策略以避免和体贴为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说,如果你有一个非常强势的爸爸,他在家里,说一不二,你妈妈都怕他,而你作为一个刚满18周岁的女大学生,还要靠他给你钱,上学读书,你肯定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会服从他,很少也不敢跟他顶嘴。
相比之下,具有较低遵从取向的家庭,在沟通时以个性、独立和平为特征。这样的家庭相信个人的成长应该受到鼓励,并且单个成员的利益要比整个家庭的利益更重要。我自己从小就是受到这种沟通方式的影响,我很少听从父母的话,一般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
3.
上面我简单介绍了下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的概念和外延,下面我介绍下由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共同塑造的四种家庭沟通模式。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都比较高的家庭是一致型的。这种家庭的的沟通反映出的张力在于:既存在承认且保留权威等级的压力,又存在公开沟通和探究话题的利益。具体案例,请参考上面的A情况。
谈话取向高、遵从取向低的家庭是多元型的。在这种家庭里,沟通是开放的、没有限制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给出话题的评估。就像前面B案例中那样。
谈话取向低、遵从取向高的家庭是保护型的。这种家庭里的沟通强调对于权威的服从,不愿意分享想法和感受。案例C里的父母,就是典型,他们很少听你说话,他们自己就做了决定。
谈话取向和遵从取向都低的家庭是放任型的。这种沟通方式反映家庭成员很少参与彼此的事务中去,因而做决定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就像前面案例D那样,小姑娘很可能不跟父母说,就做了这个决定。
4.
关于家庭沟通,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有些沟通方式比其他的更高效、更令人满意。
例如,来自一致型和多元型家庭的年轻人比来自保护型和放任型背景的年轻人,在倾听上更自信,在智力上更灵活。
多元型家庭的后代比在其他任何类型下长大的孩子更少用言语攻击他人。相比之下,如果家长采取保护途径,不仅会导致孩子隐藏更多的秘密,处理结果也会让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不满意。
换句话说,开放沟通和共同决策比高压强权和拒绝公开对话能够产生更好的沟通效果。
5
以上是关于家庭沟通模式的全部内容,读到这里的朋友,可以根据上文和图示所介绍的家庭沟通模式的类别,辨认哪一种最能描述你所在家庭,你认为你家的沟通模式有效吗?你满意吗?如果换一个不同的方式,会不会更好?
比如前面提到的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父母,如果能够理解、相信他们的女儿,而不是经常喋喋不休地催婚,那他们的关系会不会更好些呢。
让我们大家一起思考、学习、成长。
END
我是Jimmy心缘芯。
本职工作是质量工程师,业余喜欢研究沟通和心理学。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
本文主要参考书《沟通的艺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插图修订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