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问题是什么感觉?」(How does it feel to be a problem?)
这句提问来自美国社会学家杜博伊斯(W. E. B. Du Bois),他是一位黑人。
当时在美国,黑人非但在人们(通常是白人)眼中是少数,更是异数。就像他和他的群体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杜博伊斯的问题,同时也是许多人的问题。许多被伤害的人,痛苦的人,内疚的人,寻求精神慰藉与救赎的人,曾几何时他们把自己看成一个问题,就像自己生来就是奴隶,甚至将自己的出生视为一种罪恶。
社会上有些人就在贩卖这种声音,告诉别人「你是不好的」、「你做的是错的」。
比如某些大人告诉孩子,几岁该结婚、该生孩子,高考该选什么志愿,以后该做什么工作。不照他的意思去做,就是错的,有问题的。
又比如一个地方的人,把自己城市的问题推给「外地人」,所以解决这些人反倒成了解决问题的方式。
毋宁说,有些人把别人视为问题,还说服那些人把自己看成问题。
正是面对这样的处境,我决心这本书,写给「把自己看成一个问题」的人。
通过对叙事治疗的哲学拆解,搭配需要你阅读与省思的故事,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我们自己,认识我们自己。
生命就像一场读故事,同时写故事的旅程。故事有高潮起伏,有剧情发展,有苦乐悲喜。在过程中,我们彷佛陪伴自己重新活过。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靠写作这种方式,难道只能靠自己吗?」
我们自然不能只靠自己,但无论我们靠谁,最后我们都得自己做个决定。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写作就全然是个人的、封闭的。其实写作就是一种展开连结,不仅仅是达到我与自己,还能达到我与他人,我与环境和谐的互动方式。
记得有次在一个留美的家长群里,一个母亲谈到,他何时意识到孩子长大了。
这位母亲有两个孩子,在位列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大学读书。
一年暑假,大儿子选择去非洲服务,那个国家曾遭遇过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她很担心,致电给大儿子,表达反对之意。
这时她身旁的小儿子听了,对妈妈说:「妈妈,妳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
这位母亲听完之后,她说自己从儿子身上学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第一次真切的去关心贫困国家的人民,了解这个世界。
第二件事,她当年拼命送孩子上好学校,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过更好的生活(better life)。但她的大儿子比她走得更远,想要打造一个更好的世界(better world)。
然而,就像学习沟通,我们还是要有一些可以依循的步骤与方法,好让我们更知道该如何与内心对话。就像在正念中,还是要学如何冥想、呼吸;在家庭治疗中,学习如何有效倾听等。
学习与使用方法,实现我们内心的自由与平安,往往是一个必经历程。
当我们熟悉这样的历程,我们就可以「抛弃」这本书上写的一切。
最后,这本书不是教你写作变现。而是通过哲学视野下的叙事治疗理论,配合写作技巧,通过书写,关照我们周遭发生的一切。重建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认识,好让我们看见:
「确实每个人都有问题,但我们本身不是问题。」
我始终如此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