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唐朝众诗人,最悲催的诗人非李贺莫属。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且来看看李贺不幸的一生,再将李贺与其他诗人对比一下。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亮是李渊的叔父,到了中唐李贺这里,家族早就没落,凭借与皇室的这点关系,根本不可能显贵,不然也不至于家族没落。但是家族的这种背景无疑给了李贺许多自豪和自信,他自称“皇孙”“宗孙”“唐诸王孙”。其实除了身份的影响之外,他更大的自信就是他的才华,他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我觉得主要是这两点托起了他的宏伟志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岂不就是他的呐喊?他的宣誓?
一个有才华有志气的人,正常情况就应该脱颖而出。可是悲催就悲催在这里了,你不是有才华吗?你不是志向远大吗?可是命运偏偏薄待于你,偏偏让你命途多舛。李贺从小身体就羸弱,这也或多或少造成了他的短命吧。更严重的是,就因为他的父亲叫晋肃,“晋”、“进”同音,就被嫉妒他的人举报,让他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唐朝虽然仕途之路不止科举一途,当越到后,科举越受人重视,是做大官的正途。不能参加进士考试,就意味着他的理想抱负无法施展。有人说,他就做个职业诗人不也好吗?在唐代人人可诗,当诗人不过是士大夫的副业,主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李贺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最优秀的诗人,但又怎样?他能快来吗?
后来经人推荐,他虽然也做官了,做了个奉礼郎,九品芝麻官,但这个和礼仪相关的官职如何能实现理想呢?不久李贺就辞官回家了,我能想象出来,他多么抑郁不平啊,加之身体本不好,不久竟去世了,死时才二十七岁啊,真是万分可惜。
唐朝的诗人不幸的也不少,但是没有一个比得上李贺,早夭还不算,他竟然因为荒谬的避讳而折损了前途。李白曾被赐金放还,但起码做了一段皇帝的近臣,可谓意气风发。杜甫虽然也不得志,但也起码做过皇帝身边的左拾遗。李商隐虽然仕途坎坷,但起码有过一个贤妻。而李贺呢,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