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理解消费金融,是指消费过程中,包括支付、风险管理、贷款、储蓄和投资等金融事件。在国内政策定义下的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出贷款,可以理解为:消费贷款。更具体定义狭义下的消费金融,是指不包括房贷,包括汽车、医美、教育、农村、租房、住房装修、电子产品等消费信贷,特征在额度小,一般在2000-200000之间,期限短,一般两年内。不难看出,狭义下的消费金融,即消费信贷,其实是消费者通过支付利息调用未来财务收入、获取即时现金流的方式。
为了初步对消费金融有个体系化认识,不妨从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始。知其诞生,然后理解其存在合理性、以及在不同国家存在落地差别的原因。
在中国,消费金融可以追溯自1987年,商业银行可以为耐用商品开放贷款。直到2009年,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个城市作为试点,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2013年,政策放宽,允许消费金融资金来源扩展,国内消费金融迎来迅速成长时期。2013年8月,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分期产品的分期乐成立,10月京东金融面向供应商开放信贷业务、将消费者消费、众筹、支付、保险等业务纳入,推出消费白条、金条等。2014年,蚂蚁金服成立,陆续获得民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基金销售、小额贷款、企业征信、第三方支付、信托等经营牌照。
2016年,国内消费金融进入高速发展期,头部企业完成高额融资,趣店、乐信完成亿美元级别融资。竞争白热化的同时,投资标的开始差异化,面向蓝领、年轻人消费、装修、教育、农村等。高速发展同时迎来消费金融产品下的多种问题,比如校园信贷中学生还款能力与隐私安全等,针对新的问题,政府推出消费金融的限制性措施,对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还款额、违约金等做出规定;在借贷平台上,对校园借贷进行监测,设置预警和应对机制;P2P方面,则对利率畸高、期限短(一个月内)、暴力催收等进行监管。
在美国,消费金融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比国内现代消费金融发展早了一个多世纪。从19世纪,美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产品分期,20世纪,工业化时期,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发展,最初是由生产商发起,以提高商品生产的收入,1930年美国60%的汽车是通过分期付款完成的,后续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信用社等加入到消费金融资金端角色。现在,除了农具、汽车,消费金融产品还覆盖教育、结婚、装修、旅游等需求,人群以收入水平偏低的年轻人为主——且由于人群背景,未被银行资金覆盖,这为其他资金端提供了切入点,为这批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消费信贷的类型主要分为:可循环信贷和不可循环信贷。前者主要是指信用卡类产品,为消费者授信一定提前消费额度,消费目的不限,只要按约定还款,即可复用剩余额度。后者是还款后,不可复用的信贷,一般有特定的消费用途,比如房租、汽车、学生助学贷款等,申请一次只能使用一次。
美国的居民贷款结构,2017年18.37万亿美元消费信贷,接近80%的贷款余额在住房贷款上。20%左右是消费信贷,其中5.4%是循环信贷。另外为非循环信贷,主要用于学生助学贷款和汽车信贷上。
在美国,征信体系有市场完成。征信机构采集、整理、加工、流通数据,提供征信报告,受政府监管。通过特定的评分方式,完成征信报告内容。有特定的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对外输出评级结果。
在欧洲,消费金融从20世纪50年代,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过剩,厂商需要减轻库存,但二战后欧洲经济受创,居民生活拮据,商家以分期付款方式让收入较低者也可以购买。在这过程中,年轻人培养起以消费信贷方式购物的习惯。在这里,对标的人群,依然是未被银行覆盖的收入不高的年轻人群体。
消费信贷类型分为特定用途和非特定用途,和美国可循环信贷、不可循环信贷接近。
欧洲的征信模式,是公共征信。以央行建设中央信贷登记系统,管理社会信用信息。
在日本,消费金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消费信贷是从零售业百货商店开始。百货商店为消费者提供月分期信贷,发行自有信用卡,可以在集团内部使用,另外也会与外部信用卡(如VISA)合作,扩大消费者地理范围。但20世纪90年代,日本信用体系面临问题:各企业自建用户信用系统、消费金融公司小额信贷业务增多,信用信息分离,消费者多重债务无法被知悉,用户破产、权益受损等问题需要解决。21世纪,日本重新建设统一征信体系,整合销售信用、消费信贷与银行业协会数据,对消费者征信、还款、救济、维权等做出规范化规定。2017年,日本127万亿日元消费贷款中,74%在房屋信贷。
日本商业银行为大企业服务。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以非银行机构为主,为未被商业银行覆盖的年轻人等较低收入人群提供服务。
了解了不同国家消费金融的发展史,现在来看一下国内消费金融的参与主体,即谁在支持C端的消费金融落地。它们的目的与落地区别在哪里。
在国内,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非持牌金融机构包括大公司BATJ、P2P、电商、初创公司等是主要的B端参与者。银行以信用卡分期和信贷为主,经由银监会批复,获得对应牌照,运营政策风险较低。持牌金融机构一般股东是银行和大型企业,对应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子公司,主营商行的零售业务。与商业银行直接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相比,获得牌照的子公司,在一、风控标准上放宽。二、客群下沉,没有信用卡的人群以及有信用卡但额度不够的也可以开放贷款。三、对比地方商业银行,持牌机构可以跨地区经营业务。四、可以获得银行同业拆借支持,但不可以场内外ABS。
非持牌金融机构中,大公司BATJ,一般以自有业务展开,面向消费者,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比如百度有钱花,在教育分期上形成较为成熟的借贷体系。另外,与中信银行发起百信银行,面向泛消费场景,做小额贷业务。阿里2014年成立的蚂蚁金服,2018年初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ABS消费金融产品发行平台。腾讯有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与微信的微粒贷结合,2017年放款接近3000亿元。京东金融,起初是为平台商家供应商提供资金借贷支持,后续开放面向C端消费者的京东白条、金条业务。
P2P方面,作为没有消费场景的小额、分散借贷撮合平台,没有发卡资格,利率较高,业务在政策监管下正在收缩,往附加消费场景的方向转型。
电商方面,消费金融的应用主要是刺激消费,可以对比日本20世纪30年代从百货商店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支持消费者分期付款,以增加商品销售。电商平台的分期业务,除了AT大公司外,一般与第三方合作,其中50%与银行,30%与花呗合作。
初创公司方面,主要是深耕细分领域,为特定人群提供消费金融产品。
最后,从产业链B端参与主体,转回消费金融的C端参与者,C端消费者在什么消费场景需要消费金融产品支持?对应的场景,B端目前落地如何?
在开始定义消费金融覆盖范围时,就将房屋借贷排除在狭义下消费金融的讨论范围,因此针对C端消费者场景,不包括房屋借贷。主要为汽车、旅游、医美、旅游、教育、农村、家居装修、学生、蓝领等。
在汽车方面,国内汽车消费金融渗透率在2015年25%,总额大7000亿元以上。其中以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最多,占比49%,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分期月占比20%,汽车金融公司占比24%,其他占比7%。这里提到的汽车金融不仅是面向C端的消费信贷、保险,还有产业链知生产制造、交易流通、经销商、实体店等环节的金融服务。更具体内容可以查看之前我复盘汽车消费金融体系的笔记。
旅游方面,主要是四种模式的落地,一个是线上线下旅行机构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二是大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三是作为第三方风控征信,四是基于自有业务延伸出小额贷款自有业务。第一种模式比如携程平台与上海银行联手创办的尚诚消费金融,第二种模式比如京东和首付游的旅游分期。第三种模式比如闪白条、量化派,专门为旅游目的的用户提供信贷产品。
医美方面,主要是基于医美流量平台比如新氧App延伸出的新氧白条,百度搜索流量端在有钱花上推出的信贷。
教育方面,主要是面向非学历教育培训,其中职业教育市场最大。百度的有钱花在教育分期上有较为成熟的陆地,覆盖语言培训、IT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和MBA等教育培训,合作机构超过3000家,在B端设置合作机构预警机制,调整合作;C端面向消费者基于学历、年龄、社会属性等开放借贷。玖富的蜡笔分期,70%业务在职业教育领域,有1000家以上合作机构,累计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出借利率达到17-18%。
农村方向的消费金融,是近年一大热点。农村消费金融没有发展起来的部分原因在于农村地域分散,信用数据缺乏,难以建立征信系统。没有征信系统,资金端很难判断借款人信用与风险,进而难以完成出借,但随着电商覆盖,线上购物的农村网民越来越多,2016年已达2亿网民。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续入局农村消费金融。比如蚂蚁金服开展其三农信贷业务,目标覆盖5-6亿农村网民提供消费信贷,3000万-5000万小规模经营信贷,260万大规模养殖户供应链信贷等。
在租房上,更多针对毕业三年内的租房年轻人。形式上,一种是做第三方,连接消费端和资金端的会分期、斑马王国、房司令,另一种是业务端比如租赁公司,和资金端合作,为消费者提供租赁金融服务。
家居装修主要与第三方合作分期服务,第三方主要为银行、持牌机构与BATJ大公司,少有自有分期业务的。
学生信贷方面,在美国,教育贷款是ABS的基础类别之一。在国内校园信贷主要用于助学贷款和3C产品购买。
蓝领方面,则是面向26-25岁、收入在2000-5000的蓝领人群,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国内游买单侠等玩家。
最后,是关于消费金融在渗透率数据。国内2008年为3.6%,2016年上升至18%,美国自2008年至今稳定在26%左右,国内对标此还有一定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