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环境便利到孩子们的游戏和玩具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智能(一上来都是机器人),孩子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想到儿时的我们,一些游戏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玩具是爸妈(或祖辈)手作自制的,那种智慧和创造力现在想想真是珍贵啊。所以这次的搭建,不想定义为是个课程或工坊。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通过对材料(素材)的熟悉和理解,学会思考如何运用它来做点什么...... 所以,我更多的感受这是一次和孩子之间的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再放松的状态下玩出创造力。
熟悉材料 才知如何运用
除了强调安全(工具有一定危险性)没有做任何定义,也没有主题,在介绍了材料的基本属性,以及可运用的工具后,怎么玩全看孩子们的发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旁辅助。
孩子们拿到材料,反应各不相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熟悉它们。
男孩子马上就会想到怎么好玩,女孩子们会试着研究下;
大孩子们会研究构思,小孩子是直接动手摸索。
这次的混龄搭配,也是一种尝试,我们从中看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的互动和特性。
边做边想 边想边做
这是个“用手思考”的过程,孩子们在各种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了解着它的特性,由此延伸出如何运用及可以做出什么。
连接、组合、嵌套、穿洞,玩法逐渐呈现,手眼协调,手脚并用;
学会运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实现构想;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连接管太松,总是会掉,怎么办?把绳子在里面绕一圈,再套进去就会变紧了。
从平面到立体,开始扩展和延伸了......(小孩子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懂得“配合”,哥哥姐姐们才会带着你玩,不然捣蛋的小鬼是不受欢迎的哦!)
大孩子负责搭建,小孩子们配合,小小孩跑腿(偶尔还是会捣蛋,被发现后会被嫌弃,哈哈)
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发挥作用,快速学习才能跟上节奏;(混龄的好处)
大哥哥和小弟弟组合,有样学样的,这画面看上去好有趣,大徒弟带小学徒,哈哈。
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的小小孩,每个认真的孩子都无比可爱;
试错是必要的
两个大孩子(13岁),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看到问题试图提醒他们进行调整时,孩子们还是很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当提示并陪着他们去试错,让他们自己去验证想法的可行性。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尝试,这个时候,孩子们心里也一定会问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他们自己开口寻求帮助,我们才会提出建议给他们参考,并协助他们继续下去;
从我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说,当孩子们遇到问题时,作为老师或家长有时候给予的不一定是实际的帮助,而是陪伴和信心(尤其是大孩子),让他们知道你在身边关注着,支持着,相信着他们。
欣赏自己的成果
最后搭建的成果,很让我们欣喜,完完全全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
总设计师,我们这位小姐姐,对最后的作品看起来也很满意的样子。这个可以当做晾衣架的小屋,再延伸优化下,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产品,就看你想不想得到了,嘿嘿!
小型帐篷屋,还真是简易啊!但小弟弟很喜欢,这就够了。
小哥哥们搭建出来,小弟弟最受益,哈哈!大孩子给小孩子做玩具。
自制双截棍
有爱的姐姐给小弟弟做的弓箭;
孩子们放松的玩,这样的状态下,精神不用集中在特定任务或项目时,我们的大脑会把不相关的想法、记忆和经验关联在一起。大脑在没有被完全用于应对挑战时,能够做出认知跳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洗澡、散步或长途驾车时,会有奇思妙想产生的原因。
创意建构+儿童设计思维启蒙
我们是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但我们都是关爱孩子教育和发展的妈妈。我们一直在尝试和探索适合孩子创造力的方式和方法,国外的很多先进理念和环境让人向往,但所有的实践和创新都必须考虑到我们现实所在的环境当中(如同前面做项目设定时也会有很多的局限,我们希望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锻炼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家庭,中国孩子,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创造力培养模式,希望身边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课程和培养。
艺术也好、建筑也好、科技智能也好,都只是一种载体或平台,结合设计思维的广义和包容,可以搭载不同专业领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和实践,这正是我们的所想和所做。为了我们自己的孩子,为了更多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做更好的自己,是我们的初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