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还记得阿灯第一次出门去浙江,第一次去母亲干活的工位帮忙,做电机的机芯,是计件的,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与同事竞争。
货物就那么多,可谓是僧多粥少,有时候难免会发生口角,互相对骂也是难免的。
无论对错,阿灯会发现母亲的立场很坚定,总是站在云南人这边。
她们平时打招呼不会直呼其名,都是用“老乡”代替。
阿灯非常的不理解明明她是云南人,我们是贵州人,为什么要喊她老乡。
这种问题阿灯当时就问过妈妈,妈妈说:自己也不知道,别人这么喊,我就跟着这么叫。
那时候父亲在另一个电机厂做工,边上那个人是四川人,父亲在和他聊天中,叫他老乡。
阿灯非常的疑惑,明明不是同省的人,为什么要互相叫老乡。父亲也回答不上来。
这时候阿灯还是一个稚嫩的高中生,回校不久就把心中的疑惑抛之脑后。
当阿灯步入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去深圳总部培训时,再一次碰到云南人,四川人,阿灯没有丝毫的犹豫,脱口而出,老乡老乡的叫着。
他们也是这样回应的,虽然没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动画面,彼此之间的亲近感拉近了。
云贵川渝(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之外的人,也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云贵川(以前重庆是四川的一部分)是一家人,一家亲?
阿灯于是上网查了一下资料,是由历史渊源,文化同源,地理相近,民族团结,经济合作等等原因形成的,这应该是一种报团取暖的潜意识吧。
然后就会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行为教育中深受影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是昨天遇到的一个重庆人有关吧,她主动叫老乡,瞬间就感觉亲切了不少。
毕竟在这里,阿灯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老乡了,也很久没有和那些老乡喝过酒。
上次和贵州、四川、云南的老乡喝酒,是几年前在南京培训的时候,云贵川的大多数人是真的爱酒,爱辣啊。
阿灯吃完了一顿接着又来一顿,无缝对接,那一天被几个老乡干翻了,一口一个老乡,热情都在酒里。
天然的地理,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总会下意识的选择自己熟悉的人,认同的人。
在那次培训中,四十多个人来自全国各地,每次下课去吃饭,几乎是云贵川人拼桌在一起吃饭。
每次辣椒被我们吃完,其他餐桌的辣椒总是剩下许多,每次都会吐槽南京大酒店的饭菜吃不习惯。
特别是那道鱼泡菜,天天吐槽,天天嘲讽,地域性的区别非常明显。
当时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刻想想,其实是有着内在因素的,很多人还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或者看他们。
(2024年7月30日 中午、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