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否可以划分到喜欢那一类,毕竟我从来没有完整读完过一本国外名著,国内的也是屈指可数。我也多次尝试去读,可每次都是无疾而终。因为国外的名字太长了,我分不清楚谁是谁,我对人物关系的理解也是很混乱的。例如表哥和堂哥这个事情我是结婚后几年在我爱人的反复指导下,才搞明白的。所以,我自认为我不属于罗辑思维很清晰的那一路。
以前我很喜欢读散文,篇幅短,又散,没什么压力,轻轻松松读完,以至于在大学时候,我还陆陆续续写过几篇不像样的散文,现在自己翻出来阅读,我自己都读不明白我写的是啥,都说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我这对散文的理解都跑偏到太平洋去了,尴尬(๑‾᷅^‾᷅๑) 嫌弃你。参加工作之后,不免会写到一些官方的文章,格式性强,逻辑严密,这样才慢慢学会去有逻辑的写作或者构架一篇文章。这两天闲来无事,我便向同事借来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属于我以前看过的无疾而终的那一类,现在突然翻开重新阅读,竟让我对作者产生了一种浓浓的崇拜之情。以前读会觉得只是看重渝故事情节是否够吸引我,角色设定是不是喜欢,但现在我开始注意到故事框架的本身,如何进行描述让大家能看懂,又不枯燥,情感的表达,背景的结合,思考与探索等等问题。今天我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因为我不属于一目十行的天才,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又差,所以看满一百多页也是挺费时,也说明了我对这书的喜爱。在这里也让我自己的出一个结论,今后如果再读国外的名著,特别是涉及人物多,关系复杂的情况,我最好在在读书的时候花一个人物关系图,这方便我能更快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不可否认,除了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静心。如何能静下心神舒缓的看书,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以前念中学的时候,读的最多的就是工具书,没时间也没条件去看那些自己喜欢的闲书,念大学的时候又被大学的新鲜事物所吸引,也很少安安心心去读书,年轻嘛,充满了活力,静下来对于他们来说是多难的事儿。倒是现在,年纪稍微大些了,反倒而有了更多的耐心去做一些费时又不能马上有结果的事儿。在这样平静的生活中,做这样一些不痛不痒的事儿反而有一种轻松和愉悦感。原来你不喜欢或者不屑的事情,现在看是慢慢接受,甚至喜欢,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