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多一出生,我的妈妈(多多姥姥)就加入了我们的小家,帮我照顾孩子,整理家务。像很多和老人同住的家庭一样,隔代亲和教养方式的彼此不认同这样的事情都存在,但是总体来讲孩子的成长还是以我和爸爸的养育方法为主,所以我和米宝爸爸从来都没有觉得祖孙或者隔背是问题,但是最近总有家长咨询到我,孩子4岁了,不能再让姥姥参与带孩子了;或者,孩子要上小学了,除了接送不能再让奶奶管了.......类似这样的咨询或者说是抱怨,因为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老人要么溺爱的严重,要么管不到合适的地方;而孩子呢?越来越知道家里谁是“老大”,对老人的态度和应答也不那么理解和尊敬。
相比之下,我有点窃喜家里姥姥和孩子的状态比较和谐而且积极,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我和孩子爸爸还是希望孩子可以在多人养育的环境中成长,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法,孩子体验的多就感受、理解的多,我们其实很喜欢和老人一起相处。
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多多姥姥二三事,一位有点固执、有点可爱的老太太是怎么带娃的呢?
昨天晚饭之前,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吃过饭了,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他在阳台鼓捣帘子的滑轮:拽上下来、拽上去,我和爸爸很默契的谁也没说话,因为知道最近读的书里面有讲到滑轮组,我们猜他在观察,他没问我们也没说。就在这时候,刚刚端起碗准备吃饭的姥姥看到了,马上带着呵斥的语气说:“你又在那拽啥!拽坏了还得修!修不上还得买新的!别拽了!”
听到这样的话,我和老公对视了一眼,都没说话,其实心里是不赞同的,孩子明显听见了,但是他头都没抬,继续拽,而且明显拽的更快了,我合计,这不是用行动在“报复”姥姥么?又默许他拽了几下,就问道:“多多,你有什么新发现吗?”“妈妈,为什么姥姥总说我?”多多停下手里的“工作”,也没回答我的问题,走到餐桌前他的椅子上,问出了这句话。我还没说哈,多爸就开玩笑说“因为你总搞破坏呗,弄完了也不修,不说你说谁?”姥姥好气又好笑的说“就是,还怨我说你!”明显,姥姥又有点心疼孩子,就说“你还吃点不?吃的话去洗手。"(姥姥在转移话题,每次姥姥说了孩子之后都会用这招来安抚多多,相信很多人都是吧。)
多多洗完手回来,姥姥给他夹菜,他又各种理由不要,一会说放米饭上不行,一会这个菜不吃,中间还要用哭来抗拒。我猜测孩子今天应该是在幼儿园有什么事情,因为他没那么脆弱,说一句就会这么难过,但是明细在饭桌上不是恰当的教育时机,这个时候我队友——爸爸很机智的“唱红脸”,说道“妈,你不用管他,让他妈管他,你给我夹菜,我都吃!”姥姥一下子被逗笑了,孩子的情绪也稳定下来了。我们开始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多多告诉我们他发现阳台帘子就是个滑轮,一拽就上去了,是定滑轮。就着这个话题,我顺带问道:“多多,咱们家谁年纪最大?”,“姥姥,哎呀,妈妈,我都知道了,你不用说了。”一副不耐烦的语气,我心理苦笑,可能是我平时总强调要尊敬老人,给他弄烦了吧,心想:现在的小孩都太精了,还不到6周岁就嫌妈妈絮叨了。我继续说:“妈妈想说的是你,我和爸爸,还有姥姥,小时候的生长环境都不一样。你刚才不是问为什么姥姥总说你么?因为姥姥小时候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这么多的电子物品,甚至吃饭都吃不饱,所以姥姥很珍惜所有的东西,不仅仅珍惜粮食,她还珍惜所有用的东西,因为在她小时候,东西坏了就没有了,而且也没有钱买,这样的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所以姥姥看你拽那个帘子的时候,她不知道你是在观察滑轮,她担心的是你来回拽让东西坏了不能用了,我这么说你可以理解吗?”多多眨巴眨巴眼睛,也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懂了,总结一句“妈妈,咱们都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对吗?”“对,所以咱们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姥姥年纪大了很难改变想法,但是我和你都可以去理解,对不对?我们多包容姥姥,好不好?”(多姥姥耳朵不好,我们小声说的时候,姥姥是听不到的。)之后多多吃了一点就不吃了,离开餐桌前和姥姥说:“姥姥,我在幼儿园吃了,不饿了,你们吃吧,我去玩了”,姥姥很开心,我和爸爸也很开心。
虽然孩子有调皮捣蛋的时候,老人也有不理解我们管教方式的时候,但是,咱们做父母的要记得:孩子是我们生的,主要的教养人是父母,关于孩子的成长,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人,家里的事情其实就好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