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说:“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我一直觉着这句话是一个心灵鸡汤,对我干涸的身心非常有营养。
有时候,受了委屈,还要自己勉励一下,“咬咬牙,委屈就会过去了”“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常常用这个例子鼓励自己: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但是我不是蚌。我是人。
对于高等动物的人来说,真的能像蚌一样,默默无闻的承受?
耐的住那一天?一个月?一年?甚至十年、三十年.......?
后来,我想这一定是一个伪鸡汤。
人是高级动物的优点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看到了问题,只是用屈让胸怀慢慢撑、慢慢包、慢慢容,肯定是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种包容只能让怨气不断积累,或者向内心爆发,或者向外界释放。
那么“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又何从谈起呢?
冥冥之中感觉到应该去“改造世界”!
前几天,我负责组织自愿捐款。
作为负责人我希望大伙能踊跃捐款,更希望能按照最高限额捐。这样我这个负责人很有面子。
大部分人都是按照最高限额捐款的。但是几个有“个性”的同事,款了零零散散的几块钱。
看到结果后,我内心中有两种声音在说话:“自愿捐款本来就不限制额度。人家爱捐款多少就捐款多少!”
“本来限额就不高。谁还在乎“这几个钱?!”
这种两种声音在内心中挣扎了一段时间。
我开始有各种负面情绪,感觉“个性”同事的太小气、不顾安全大局;我组织捐款,又积极号召,太不给我这个负责人面子......
后来,从别人单位了解到,有些单位,捐款数额更是五花八门,有33元,66元,88元,47元。有零有整。
看到了别人捐款方式,我好像一下子释怀了。
不是我们单位的人太“个性”,而是我的见识太少了!
我局限在自己这个小圈子中,用自己的眼光评判道德标准。殊不知,我的见识少,我评判的标准太过于单一了。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道,束于教也。我内心纠结其实就是我见识太少,视野就被局限。如果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也就见怪不怪了。
见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帮助你正确的理解你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和其他人的相对位置。它会给你勇气和判断力。
读万、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可以增长见识。但是这种操作起来太难了。
增长见识的途径也可以是“知行合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面对问题,要“吾日三省吾身”。
在自己的知识范畴,以思为主,以学习为主。把自己的困惑放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不论是看书也好、旅游也好、交友也好,在诉述与倾听者寻找自身困惑,解决难题。《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命有限,知识无限,在自身范围内,问题可以不断的发掘、认知。
这些见识不断增加自身的胸怀,最终达到修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