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中元节是中国的“鬼节”,传说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关,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载:门前烧罢衣纸,撒洒米饭祭品,济度十方饿鬼后,还须大洒金钱。民间习俗便于农历七月十四“烧衣”,超度众饿鬼。

谢肇淛的《五杂俎》卷二中的闽人中元节风风俗有二:一是“家家设楮陌冥衣,具列先人号位,祭而燎之”,二是“是月之夜,家家具斋,馄饨、楮钱,延巫于市上,祝而散之,以施无祀鬼神”。

每年一入旧历七月,在江门夜间出外的时候会随处可遇见在家楼下门前插香燃烛,摆列祭品,烧燃纸品的虔诚的妇人,她们皆合掌垂首口中念念有词。到了白天便能看到地上燃尽的一个个纸灰堆,旁边还有些水果白饭之类的祭品,地上必有洒落的白米和零钱。

这种在中元节前的路祭施食活动名曰“烧街衣”。而江门本地风俗烧街衣,也不仅限于七月十四这天,在整个七月的夜晚,几乎晚晚的街上空旷处都是香烛点点,烟火缭绕,长燃至上半夜。

但好此俗最盛者,在江门大约是首推礼乐人。从前的七月节里,晚上在礼乐的马路边便常见烛光点点闪烁,延绵数百米不绝。


除却路祭施食的习俗,鸭,在江门的中元节里,是不可缺少的主角。鸭,在江门的中元节里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祭品,卤水鸭、五味鸭,还有腊鸭,也有拿个水鸭冬瓜汤里的水鸭冒充的,其中做法以烧鸭最受欢迎。总之,只要是鸭就可以了。

当然,鸭在七月受欢迎,也是因为是这个时候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肉味甘性凉,清热去火,缓解秋燥的功效显著。

家里今年的七月节,供的鸭子是用侄儿的宠物鸭。

这两只小鸭是侄儿在今年年初的时候随手买回家的。没有料到,养了不到十天,这两小家伙就大得笼子都关不下,而且一天到晚都“嘎嘎嘎”地叫个不停。

家里人嫌弃它们吵,就送了去阿姨的柑围放养。这两只鸭每天就是在柑田里跑来跑去,饿了就吃菜叶子剩饭,养了五个月后,已经是膘肥体壮了。

阿姨把鸭子分了一户半只拿回家。本来以为这种宠物鸭的味道不怎么样,结果做了个紫苏鸭子后,发现没有膻味,肉也厚实,味道很好。只有一点不好,就是耗柴火,慢火慢焖了一个多小时,鸭肉吃起来还是结实之极。

七月节后,中秋节前后则是芋头上市的时节,因此,便有“七月半鸭、八月半芋”的民间俗谚。

由于芋头有“余头”的谐音,人们为了讨个彩头,希望好日子有富余,所以在中秋佳节的时候要备有芋头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芋头的成长是会有一个大号的“母芋头”,母芋头下面会长出“子芋头”,子芋头周围则会长出更小的“孙芋头”。这样的母芋头总是和一窝小芋头同生在一处,就象征一家团圆。

又因为一棵植株能结出好多个芋头来,所以在日本文化中,芋头这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是一种非常吉利的蔬菜。这是把芋头作为亲情的象征物了。

而广东人在中秋吃芋头的传统是老人家认为在中秋吃芋头寓意辟邪消灾,是有不信邪的意思。加上粤语“芋头”与“护头”谐音,一家人一起吃芋头表示合家团圆平安的意思。于是每年中秋之前,在广东的家庭必定会提前一两周买上一些芋头晒干,还要必定是要有一个大大的芋头,外加数个小小的芋头的份例。

一盘芋头,只用清水连皮煮,就可以供中秋赏月的了。小时候爱把最大那个剥皮后用双手捧着,边蘸白糖边吃,干、面、掉粒,惹得全家人都来看我的馋相。

朋友说剥皮芋头蘸白切鸡的姜葱蓉吃,有吃白切鸡的风味,可我觉得我这样的食法才是尽得芋头的原来味道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