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非常知名的挖井的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讲的是一个人扛着锄头挖井,在每个地方都坚持不下来,这挖一会,那挖一会,结果挖了十几个井,没有一口井出水。这个人只得再换一个地方挖,一边收拾工具一边还对自己说“又没有水”。实际上,作为观众的我们能看到有的井已经打得很深了,可能再坚持挖几下,水就有了。但这个人却在出水之前放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挖井。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做事情要有耐性,要坚持下去,才能成功”。
一直以来,对这个故事我都是深信不疑的。的确,只要再坚持挖挖,肯定会挖到水。同时,也勉励自己一定要坚持做一件事,总有一天会成功。但这个社会有些现象却让人看不清楚:有些在风口上的行业,不需要坚持挖多久就能出水。而之前有些人一直在这个行业挖井,挖了很多年,始终看不到希望,由此身心俱疲,再不放弃可能连饭都没得吃了,终于有一天放弃了,转行了。结果没几年,风来了,这个行业飞上了天,原来那些不起眼的同行都赚得盆满钵满。这个人懊恼得不行,等他再重整旗鼓,投入身家再去挖井时,原来那口井的水又被挖得差不多了,剩下了“带着淤泥的水”。如果他再沿着“坚持一下会出水”的挖井思路去挖井,未来他将又是两手空空。
由此我想,之前挖井人的故事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这是一块没有别人来挖的,地下必定会出水的地,只是挖井人并不清楚水有多深。这是一个实验室里的前提。所谓实验室里前提的意思是:条件和要素都控制到位,在理想的条件下产出结果。实验室成功的产品放到社会上来,大概率是失败的,因为社会是一个比实验室复杂得多的组织。所以,用挖井人的思想指导的第二个人没有成功,他只是一辈子被现实所驱使,做了社会的奴隶。
区别在哪里?原因又在哪里?我觉得是因为“选择不同”。
选择是一种决心,紧跟着选择之后的是一系列行动,所以也可以说选择是一种行为,体现的是一种行动,比如“选择做**”“选择**”等。有句话叫“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意思是选择是一种方向,如果选择好了,事半功倍;如果选择不好,则事倍功半,甚至永远无法达到原来的目的地。但选择仍然只是一种表象。我说我选择做什么?首先我是怎么选择出来的呢?其次我怎么知道我的选择是对是错?要知道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等事发生了我能知道选择的对错,但为时已晚,不可回头了。
而且还有另一句话“人生是条单行线”,只能向前,不能后退。正因为如此,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比如挖井人可以不挖井找水,他可以采矿。同样是井下掘进,但收益可是天翻地覆的不同。但他到底是要取水还是采矿呢?这个地方是出水还是出矿?到底有没有水,有没有矿呢?就算是有水,有矿,大概要挖多少年?如果说这个地方是有矿的,不过可能要挖到下辈子,那谁都没有办法坚持。虽然老说“长期主义”,但如果长期到好几辈子,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畅想的,“我连当下都活不下去了,哪来的长期主义?”
这就是现实和实验室里的不同,更加体现出现实的残酷。人们总是在短期和长期,在当下和未来中不断寻找平衡,有的人智慧一些,看得更远一点,于是坚持得久一点。大部分人就只是顾眼前这一亩三分地,顾好今天而已。前面的少数人就是智慧的“挖井人”。
智慧的挖井人身上有一种特质:“深度”---选择的深度,表现在深邃的思考力和洞悉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上。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大部分人是看不见明天的,明天还没来,如何能看见?但智慧的人却能从事物的发展中寻找规律,在寻找规律中相信自己,看见未来,从而坚定当下的选择,坚持在同一个井口挖井,他心中的信念是“只要在这里挖,就一定能出水”。
那么智者会怎么去挖井呢?我不是智者,所以我不知道智者会如何挖井。但我仍然展开想象,在此我胡诌一二,权当锻炼自己的思维力了。
可能智者在选择之前会这样确认:
1、我要挖的是水,不是矿;所以就算别人能挖到矿,发大财了,也与我无关,那不属于我;
2、经过勘探,这片区域一定有水。水在地下是平行流动的,也就是说不管在哪里开凿,只要坚持竖着打,就一定能出水;不过是选择的地层薄,出水早点,底层厚,出水晚点;
3、既然地层的厚度影响出水的时间早晚,那么在挖井之前要勘探确认此地的地理情况;
4、确定了这些条件都无误之后,还要挑选好的工具来挖井掘进,提高效率;
5、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多叫几个帮手来一起挖。但是在挖的过程中,不管有多艰难,只要前面的1、2、3条没有变化,就一直挖下去,总有一天能挖到甘甜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