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米兜兜
针对闹腾的孩子,新浪微博曾围绕“如何看待‘熊孩子’?‘熊孩子’该管教吗?”的问题进行调查。
其中2000多名网友表示:“淘气是孩子天性,应该尊重天性。”与此同时,亦有高达28000多位参与调查者认为,“孩子都是教育出来的,不能看其搞破坏听之任之。那样也不利于TA的成长”。
给孩子讲规矩有多重要?
1
在很多大人眼中,孩子的世界也是一个小社会,也充满着各种比较和竞争。万一自己家孩子太老实,不是要吃亏吗?
于是,从小培养孩子争强好胜,丝毫不肯吃亏的性格,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受欺负不吃亏,久而久之,熊孩子的品性也就养成了。
关于规则,实用主义者的眼中都有着这样一番解读:弱者遵循,强者打破;善良者遵循,邪恶者打破;遵守者遵循,制定者打破;被奴役遵循,奴役者打破;被选择遵循,选择者打破。
这种有意识拔高夸大规则挑战者地位的现象,在成人世界里极为常见,也势必影响到针对孩子的教育。
2
大多数情况下,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是冲突的,“短视”会损害长期的利益。
家长一旦认为给孩子讲规矩会把孩子逼得太老实,今后到了社会上可是要吃亏的。那么,发展到最后实用主义就会变成了妥妥的利己主义。
比如,如果插队能够更快的通行,那么排队的规则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
原先的规则起到的平衡作用被打破。这必然导致了打破规则后,有人获益,有的人则利益受损。很多人觉得插队不要紧,反正就是多一个人的事,但要知道大家都遵守规则在排队,一个人来插队,这个人自身是赚了,但是其它人的利益就受损害了。
当大家都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规则不排队时,其结果必然是一片混乱,最终结果对大家都不会有好处。这个时候,大家对于插队者便不再是简单的无视和情绪上的容忍,而是视为异类,当作被排斥和需要被打击的对象。
3
“熊”不等于“恶”,熊孩子亦不全是恶孩子。只是一旦熊孩子成为了挑战规则的“刺头”分子,当社会层面苦熊孩子久矣,心照不宣的情绪会加剧人们对于熊孩子的抵触。
9月1日下午,江苏淮安市某小区,11岁小男孩与伙伴踢足球,小男孩踢球时,意外砸到路过的电瓶车后座女子手臂。女子捂着手臂,表情痛苦,小男孩也吓得惊慌失措,朝电瓶车走来。这时候,骑电瓶车的男子停下车,不由分说,上来就是一脚,朝小男孩腹部踢去,将小男孩剔除三、四米距离,踢出监控范围,男子还出言恐吓他:“你这种小孩以后见一次打一次”。
与熊家长利己主义同生共长的是社会层面对于规则的卫道和守护。出于“正义”,每个遭遇不公的人都会自动自发站出来维护现行规则和打击破坏规则的人,这其中就可能殃及包括某些不是熊孩子的孩子。
生活中不是没有意外,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但蔓延于社会整体层面那些因为熊孩子恶行带来的抵触情绪,却有可能连累每个孩子都成为背锅者。
他们的过失会否被定义为有意为之?他们是否会在某一时刻被不幸选定?
4
遭遇熊孩子,一般人通常会通过提醒熊孩子身边的家长,然而得到的反应往往是劈脸而来的:
“他还是个孩子啊!”
“孩子不全是这样吗?”
“谁家孩子不这样?”
护犊之态不可谓不鲜明。只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茨威格的《断头王后》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年轻固然可以获得更大程度的谅解,但是却并不能获取代价的豁免权。一句话,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大部分时候制定规则的人为了维持秩序,还是需要兼顾大众利益的。打破规则的人若非能建立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则,则势必遭来大众的敌意和抵制。
凡人不一定非要打破什么规则,去适应它运用它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否则,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力以及驾驭跌宕起伏世界的能力,怎可放心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风雨、与世人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