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未必直言
王华
圣有经,贤有传,家有训,国有典,其义一也。人生在世,虽生老病死各有千秋,然树有根,水有源,寻根问祖,却是有共同的愿望。祖宗是谁,他们有什么至理箴言?人越老越觉得有必要探寻一番。这大概算是文化之旅吧?
于是,和祖先一起消磨时光 ,在字里行间,寻求先祖的法则成为我的一大爱好,断断续续,临过的碑帖有欧阳询、颜真卿、文征明、虞世南……隶书、魏碑、楷书、行草……就像是人在旅途,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尽管深一脚浅一脚,然一站有一站的风景。直到那一天,遇见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凝神屏气,含胸拔背,一见倾心。莫非心有灵犀一点通?
痴痴看字,慢慢回神。第一眼,一派儒雅端美。再看,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细品,字字精雅,开合有度,其字内点画或俯仰或闪转避让,观局部处处险象环生,看整体时时调停得当。 王羲之,何许人也?查百度,山东琅琊人,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后迁会稽山阴。匪夷所思的是我王氏祖谱中也有羲献的辈份,难到与我始祖王宣同出一脉?翻家谱,乾隆三十二年由十四世孙元龙、沐手谨序。文言文难懂,故请恩师熊资杰翻译简化。“我王氏系出琅琊,先后有孝子王祥,异母弟王览,官皆至公卿。后以政绩著者,名人甚多,至羲之献之辈,又以文墨著显。”这样说来,王羲之是六世祖,王献之为七世祖,像我庆字辈已排至二十四世孙。这真是既令我喜出望外,又令我诚惶诚恐,高山仰止心有愧疚感。 于是我更新了自己的座右铭:心摹手追,慎身修永。去老祖书屋买来全新的笔墨纸砚。临《十七帖》《圣教序》《兰亭序》我的学习原则和出发点是要活学明理与读帖苦练并举,尽可能体味经典书写时的状态,以重在技巧的形似为基础,强调审美神似为魂,互为补充印证。间或,把不同书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比如,《书谱》由质而妍,多露锋圆转,临习时易患尖巧油滑之弊;《十七帖》含蓄沉实,方笔为主,易患刻板、支离而无韵。两帖的行轴线变化自然,但字距较疏,留白小了拘紧,留白大了松散。既要观察起收、转折是轻提暗过,还是顿挫翻拆,都要考虑两者之间的细微变化。以“十七”两字的横画为例,“十”字横画笔尖落纸稍重,随即下压,翻笔向右,发力主要在指腕,按中有提,缓而重压,慢慢出锋。“七”字横画笔尖轻落,然后用力下压,发力则出自前臂,向右拖行调锋,缓行后略为下压顺势出锋。如此勤学苦练,心摹手追,然 气躁心浮,浅尝辄止,沾沾自得,纠缠数年,只在门前盘桓,终不得升其堂奥。
大师就是大师,王羲之几乎玩转了所有空间布白的可能。无论单字结构,还是整篇章法,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其书法的魅力。
2O13年,我去过西安碑林,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就陈列在那里,刻石上罩着玻璃,但也无法阻止眼光对它的触碰,而这祥的距离着实让我心生魔念,如此精绝的字就在眼前,这还不是王羲之亲笔书丹,是唐朝长安弘福寺僧怀仁用了24年,集王羲之真迹而成。这是怎样的境地,这是怎样的妙手,它依然穿透千年,拨动着一幕幕的汉字魔方。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先人王羲之做到了。他婀娜了一千多年,统治到现在,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差不多都是他老人家的粉丝。他打破了篆隶形成的“逆入平出”的古法,一改沉闷和绵厚,赋予挑逗和耍帅,加入了“空中逆入”“切锋”“强化提按”“绞转”等多元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使书法一下变得风情万种美轮美奂起来。至此,似有所悟。于是,重新开始叠纸,先“死磕”单个笔画,再反复架构每字,每次一两个字。用心于骨架挺拔,临摹于形貌圆润。 就这样,在有阳光的午后,点一柱沉香,沏一杯绿茶,此时的心境和意境,适合欣赏祖先的《兰亭雅集》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信可乐也……仿佛看见先祖默坐静思,骨节分明的手一圈圈研磨墨锭,展平白如霜雪的宣纸,心托于指,指凝于书,书诉如镜。当开启传世墨宝,循着白纸墨香,尘封的生命纷纷复活雀跃,独一无二的碰撞与闪回,映射出千年长河中与人类历史最绚烂美妙灵魂的神契,怎不让人触目心驰,悠然神往?
经过1660多个岁月的磨洗,兰亭雅集的盛况依然可以被我们追溯,尽管这种追溯己经“损失”了很多细节,但大的轮廓还清晰如初,诗在,序也在,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后代的幸运吧?祖先的精神灵化于书墨之上,祖训的灵感物化于青石之面,无须述说无须直言,一切都在不言中,一切都在无与伦比的美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