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等于能说会道,90%都误解了
漫漫人生路,早晚要读书。大家好,我是罗静博士,很高兴今天为大家解读《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
说到情商,大家一定不陌生,在很多妈妈跟我的咨询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罗老师,我的孩子总爱哭,怎么办啊?动不动一点小事儿,哭的稀里哗啦的,青筋爆起,我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还有的妈妈说“我的孩子太胆小,出门都不敢,我走哪儿都得跟着”,还有的妈妈说“我孩子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动不动就摔锅摔盆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些都跟情商有关。
我们在做了很多年的儿童教育,儿童研究,和我自己的实践工作中,经常会发现那些高情商的孩子,他们不但学习更好,而且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更高,他们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包括行为的能力、认知的能力、情绪的能力都更好。所以其实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我相信大家也意识到培养高情商是很重要的,那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本《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定会让大家受益匪浅。
我是罗静,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毕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向的博士,我在博士期间其实跟踪了5万份的中国儿童的数据,我们在这5万份的调查中会发现那些高情商的孩子,他们会在各个方面表现的更好,比如说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更好,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会更好,他们也很少出现行为问题,所以,我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的研究,以及我自己育儿的经验和大数据的分析,我相信我们可以培养更高情商的孩子。
当然,其实对于情商来说,还有很多人有一些误解,有些妈妈说“是不是能说会道就是高情商”?还有些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可早熟呢,看我一个眼神儿,他就知道该做啥不该做啥,该说啥不该说啥”,其实这都是误解。
对于情商来说,最重要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管理情商的能力。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的作者呢,是美国心理学界的大咖,他叫“约翰.戈特曼”,戈特曼教授在历经了20年的时间,总共有119个家庭和孩子参与到其中,这本书里头介绍了很多的方法,是一本指导父母亲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实战手册。
在书中教授提到了四种教养方式,我们可以去看看,我们到底是哪一种。这四种教养方式到底对孩子的情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而且书里头还提到了五个关键期,在这五个关键期里,如果我们做对了,我们孩子的情商一定低不了,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开启情绪管理训练吧。
哪种教养方式能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戈特曼教授在这本书里头提到了四种教养方式,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孩子情商的养成分别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接下来我就会跟大家一一来解读这四种教养方式带来的结果。
首先要跟大家解读的第一种教养方式,叫做“忽视型”。什么叫忽视型?就是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爸爸妈妈多数采用的是忽略、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情绪,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譬如说积木搭不好的时候,孩子发脾气,这时候家长认为“哎呀,不就是积木搭不好嘛,有时候发脾气的”,你这时候否定他的情绪,忽视他的情绪,他永远都学不会,在下一次,他永远都学不会如果下一次再搭不好的时候,他该怎么办,如果这个时候你愿意蹲下来,走在他的跟前跟他说“看起来确实不太好搭,需要妈妈帮忙吗?”也许这句话会让他的情绪好很多。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情绪被长期忽略、忽视,这种孩子更容易罹患精神分裂症,他比其它几种教养方式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要高出4倍。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经常都看不见孩子的情绪,我们经常关注的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小小的心灵多受伤害?
戈特曼教授在书中讲到的第二种教养方式叫做“压抑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通常会否定、批评、指责孩子有情绪,所以当孩子一哭一闹的时候,爸爸妈妈上来可能就是一顿骂“你干吗这么生气?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啊?你这样是不对的”,甚至有的时候可能还一顿胖揍,这时候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心灵都受到了煎熬。我们压抑孩子的情绪,带来的结果如同忽略孩子情绪其实是一样的,孩子这时候会否定自己的情绪,会认为自己的情绪很糟糕,自己也很糟糕,时间长了以后,他会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情绪,他更不知道该如何管理情绪。
有一个妈妈跟我说“罗老师你知道吗?我的孩子最近表现出来的表现真的让我很诧异,他上幼儿园了,他从来没有依恋过我一会儿,他两岁半的时候就跟我说“妈妈,我要跟你分床睡”,可是你知道两岁半之前,都是我每天辛辛苦苦在带他,我想跟他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我对他的情绪每次都是接纳的,可为什么他会表现出来这些冷淡呢?”我想说“这也有可能是你跟他在做情绪对接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到他的情绪,而只是告诉他“不许这样做”,所以对于压抑性的教养方式,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当他长大以后,这个孩子的人格要么就发展成极其讨好型的人格,他总觉得别人是对的,自己是做错的,别人怎么做,他就得怎么做。也可能他就发展成一种攻击性人格,因为他在小的时候,需要释放情绪的时候,没有给他机会,没有给他场景,所以当他长大了,他发现“我有力量了,我可以去释放了”,这个时候可能就一发不可控制。其实现在想来,这种压抑性的教养方式在中国还是很普遍的,很多时候我觉得是因为爸爸妈妈缺乏去帮助孩子管理情绪的智慧和能力,只是通过简单的方式告诉他“不许这样做”,可想而知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多大。
第三种教养方式叫“放任型”,字面就很好理解,对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溺爱型”,孩子有什么样的情绪我都可以包容,孩子要吃糖,我就给他吃糖,孩子要玩我就给他玩,孩子要闹,我就给他闹,这种结果是什么?其实这种结果是你及时的满足了孩子的所有需要,但是当他一旦遇到了某种情境是不能够满足他需要的时候,他就会崩溃。
前段时间大家听说过吗?一个8岁的小孩儿,因为爸爸没收了他的手机,他从楼上一跃而下,典型的是完全没有情绪控制能力的一个孩子,对吗?那我们回过头来去看,这种孩子一定是家长纵容的太多,溺爱的太多。
所以你看我们这三种教养方式,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都没有给孩子的行为做边界,我们都没有帮助孩子真正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我们用了逃避,我们用了否认,我们用了漠视,我们用了及时满足的方式,我们用了及时满足的方式,让孩子看上去似乎解决了情绪问题,但实际上所有的情绪问题都留了下来。
第四种教养方式,戈特曼称为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在我看来就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爸爸妈妈有爱有规则,他们知道孩子有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的情绪,跟孩子进行深度的共情,他们真的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量,去思考,去看见孩子真在经历的事情,同时,他们也愿意低身下来,跟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控制情绪的方法。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譬如说孩子想看电视,这是不是每个家庭里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
父母知道啊,看电视多了,对孩子视力发展不好,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也不好,所以父母就会强行断掉他们看电视。如果是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他一定会说“不许看”,如果是忽略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他肯定会说“你干点别的吧,别老是看电视了”,如果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果是溺爱的家庭教养方式,爸爸妈妈说“好吧,你看吧,看吧,没关系的,只要你不哭就行”,但是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这样做“宝贝,我们说好今天就看5分钟,时间快到了,还有2分钟呦”,爸爸妈妈会在合适的时间提醒孩子的行为,并且告诉他什么行为可以继续做,什么行为不能继续做。如果孩子非要哭闹,非要坚持,爸爸妈妈说“我知道你特别想看,真的确实挺好看的,但是我相信我们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在等着你呢,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一起玩吧”,这个是既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对吧?我认同你看电视,因为我知道它确实很有吸引力,同时我也告诉你“还有更有趣的事情等着你,爸爸妈妈愿意陪着你一起做”。
所以戈特曼教授说“让我们来成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吧”,他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测试,我觉得爸爸妈妈不妨可以去试一试,看看我们到底属于几个段位的爸爸妈妈,如果你的段位太低,一定要学习起来。你知道吗?当你学习起来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悄悄发生变化,你也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