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在工作中处处碰壁,生活上与伴侣争吵不休,对孩子说服不动就威逼利诱。原生家庭带来的沟通模式和思维模式操控着我,我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不知道改变的方法。
在工作中我喜欢争辩,同事都说我是不会合作的刺头;和熟人聊天,说话没有分寸感,还容易玻璃心;在公司升职晋升的演讲中,我渴望获得影响力,但是每次一上台就紧张。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本陶峻和五顿合著的《演讲的逻辑: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不懂得沟通与表达的逻辑。
樊登老师说:“当您的语言模式有了逻辑,也许整个生活都有了新的节奏。”
是的,当我会沟通会表达了,我会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也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会首先理解老公的难处与压力,言语中多了一份理解与包容,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和对方站在一起,把问题抛到另一边,然后合力一起解决。整个家庭和谐了,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很多人一看到“演讲”二字,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演讲技巧指导书,实际上,这是一本教会我们沟通和表达技能的书,也是一本教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刻意练习的书,它更是教会我们如何拓宽自己世界的书。
作者按照“手册”的形式撰写书中的内容,逻辑清晰,主题分明,便于浏览和查找,也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分别为:
1、不会演讲者手册,拆解困扰你的演讲入门问题;
2、学习手册,讲述6种与演讲有关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演讲,也适用于各种技能知识的学习;
3、锦囊手册,里面包含12个实用方法,能迅速提升你的演讲水准;
4、练习手册,里面提供了18个实用演讲练习题目,这些练习方式和题目是两位作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汇总而来,非常接地气;
5、场景手册,里面包括生活、工作、社交、通用四方面细分的30个演讲应用场景,当你遇到类似场景的难题时,都可以对照参考,会得到十几条有用的建议。
每个人都能从书中找寻到自己沟通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指导着我们应用到婚姻家庭的沟通、产品的销售、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等等各个领域。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让我感触深刻的三个部分:
01拥有“礼物心态”,人生不会暗淡
以前在竞职演讲前,我总是很紧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说话声音颤颤悠悠,嗓音变得沙哑。准备的演讲内容总想塞进大量信息,生怕自己的荣誉不被听众知道。运用书中关于“礼物心态”的方法,我的紧张情绪消失了,演讲很流畅自然。
送礼物给别人时,我们很少紧张,相反会很兴奋、期待,期待着对方拆开礼物那一刻脸上流露出大大的惊喜。因着对方的惊喜和感动,我们心里获得了巨大的满足。
同样,演讲时,我们也怀着礼物心态,想到自己带来的内容能够帮助别人,心里就会有一份笃定,讲话就会从容淡定。
“礼物心态”还可以帮助我们筛选最有价值的内容,既然是一份礼物,那么它对听众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吗?
“礼物心态”也能帮助到孩子。比如,孩子要做一个竞选班长的演讲。他一定很紧张,心里有很多顾虑。
“我的能力没那么强,能胜任班长的工作吗?”
“要是我搞砸了别人会怎么看我呢?”
此时,我们可以运用“礼物心态”帮助孩子找到核心优势,优势可以给大家带来的最大价值是什么,把这些优势和价值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相信孩子会扭转思维,由悲观转为自信。
我们也可以把“礼物心态”运用到有限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发光的金子,都能照亮别人,对别人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礼物。拥有“礼物心态”,你的人生一定不会暗淡。
02具体化地描述与表达,才能共情与互动
小时候在语文课上,我们经常练习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归纳中心思想这样的练习,很多人习惯了之后,反而生出“过于精炼”的问题。
说话喜欢列123,听报告只看提纲,甚至读文学作品,只在乎作者的中心思想。我们忽略了文字本身的美,忽略了具体情节的动人之处。
教育孩子时,我们习惯只发出指令,而不具体的引导孩子。
书中作者给出了详细的关于“演讲具体化”的指导,我们也可以运用到生活场景里,运用到与孩子的沟通中。
我们可以把抽象的命令,变成让孩子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的画面,引导孩子情绪方面的表达,这样会更易于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认知。
比如,当孩子在商场乱跑。我们习惯性地马上制止:“不可以乱跑!”可是,妈妈不在,孩子依然会乱跑。
我们蹲下身来,耐心地指导孩子:“孩子,在商场乱跑,可能会跑丢,找不到妈妈,你会很着急,很伤心。妈妈也会很着急。也会撞到他人,让自己摔倒,摔疼膝盖或者碰到头部。那肯定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不论是在演讲还是各种生活、工作场景的沟通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具体化”的方法,让家人、朋友、孩子都能在第一时间理解你,与你共情,与你互动。
03、把“我”换成“你”,寻求合作共赢
演讲或者沟通时,多采用“合作型语言”,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把“我”换成“你”,把“我”换成“我们”就是“合作型语言”。在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你和我在一边,问题在另一边,让对方感受到了合作的姿态,也愿意和我们共同解决问题。
最近因为疫情,孩子们在家上网课,家长也不能上班,距离没有产生美,亲子之间硝烟弥漫,生活变得一地鸡毛。这时,很多家长总会有发不尽的脾气,说不尽的唠叨,孩子们的行为处处令人揪心,令人焦虑。
此时,我们不妨按照“把我换成你”和“和你站在一边”的方法来和孩子沟通。
开口先接纳,不否定。“孩子,妈妈看到你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在制作小手工开小差。你存在上课不能专注听讲的问题。来,妈妈邀请你坐下来,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看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沟通没有一上来就呵斥孩子,也没有因此而焦虑到大发雷霆,而是指出了孩子的问题后,选择和他站在一起,把问题抛在另一边,这是我们共同要去面对的问题。孩子感受到妈妈愿意和他站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心里一定很感激,更愿意和我们一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
作者在书中说:“物理距离上的靠近会拉近心理的距离,会让听众觉得‘你跟我是一起的’,这种合作姿态是非常有价值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句话:“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是我们思想观念的外化,当我们的语言和对方站在一起,我们的心态也能够和对方站在一起,我们带给身边人的场域是合作共赢,“我的世界”的界限也随之拓宽。
《演讲的逻辑:关键时刻真实、清晰、高效表达》正是一本帮助我们提升语言界限的书,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本小小的演讲指导书,那就大材小用了。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表达与沟通,也与我们一起探讨学习方式,更是拓宽自己世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