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青春不一YOUNG#征稿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青春,回忆一不小心就飞到了我小的时候。农村长大的孩子,比起现在只会抱着手机和平板玩的小孩子来说,真是幸福多了。
我们那会儿基本上都是散养,田间地头,树梢房顶,爱上哪玩上哪玩,家长都不管,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野孩子。
小时候常与动物为伴。家里什么都养过,它们都是我的朋友。那会儿家里有羊,我就拿着自己的小卡子,皮筋儿给小羊梳头发辫小辫儿,还经常和爷爷去放羊,在地里,山坡上,它们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哪里有好吃的草我们就去哪里。
后来村里保护植被,不让养羊了,家里还养过鸡。市场上卖的小鸡,毛茸茸鹅黄鹅黄的。我说要一公一母,商家还很仔细的给我挑了两只。其实都是公的,卖给小孩子玩的。母的还留着下蛋配种呢。
小鸡呀,可爱的小鸡,我把自己当成了鸡妈妈。我有一个肚子那里带着兜兜的衣服,我就把小鸡放在兜兜里,小鸡喜欢在那里面睡觉。我写作业带着它,出去玩也带着它,后来它长大了,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火红的鸡冠,昂首挺胸。
公鸡会打鸣儿,偶尔喜欢打架,但是也很乖。早晨它们出来玩,傍晚乖乖回窝去。它们跑起来身子左摇右晃,感觉就是两根筷子上插着一坨肉,好玩极了,我经常学它们跑,把手放在身体两侧不动,拔腿狂奔。
家乡一年四季分明。
春天柳絮纷飞,收集柳絮,放在手里用力搓,能搓成棉花一样的东西,想象着收集多了可以做个棉袄,终没实现。春天的花也多,折个柳枝编花环,戴在头上就以为自己是最美的公主。晚春青杏就下来了,这是可口又免费的水果。
夏天大人们是不喜欢的,十分炎热。但是小孩子就更疯了。夏天的中午大人都在睡午觉,小孩子在外面疯跑,任汗水布满额头。那会儿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孤单,那会儿全幼儿园的同学能聚在一起玩,集体过家家,几十个小朋友,我总是扮演小女儿,光叔叔就好几个。不出门的时候,就躺在凉席上,听着知了叫,望着窗外的树梢。或者搬个大盆,站在盆里洗澡。有次坐在盆里,没忍住放了个屁,吹的水里咕噜咕噜冒泡,奶奶说,不许在盆里尿尿啊。
那会儿洗澡兴趣来了还学学还珠格格,摘点花瓣泡在水里。家长也不心疼这满院子月季,任凭我们摘着玩,那时的家长真好啊!
秋天是大人和小孩子都喜欢的,丰收季节。秋天庄稼熟了。玉米,麦子,苹果,山楂,柿子。说起柿子,记得那会儿每个人家都会做一个摘柿子的兜儿。长竹竿,头起绑个钩子,还有一个比碗口大的铁环,铁环上套个布袋子,举着长杆,用钩子在柿子把儿上一拧,柿子就掉到布袋子里了。大人们一到秋天,还会用树枝搭一个柿子槽,用来囤吃不完的柿子。
到了冬天,放在户外的柿子冻成了一个个冰坨,拿一个放在碗里,等到柿子麻冻用勺子舀着吃,就像冰淇淋。除了吃,下雪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大美事。下雪的时候,我曾经花了一周的时间,推了一个尽一米直径的大雪球。现在冬天的雪少了,再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前面说的冻柿子不难寻,但小时候有很多美食现在可不好找了
凉粉,我们称之蛤蟆蝌蚪
为什么叫这个呢?是因为它长得像蝌蚪,为什么长得像蝌蚪呢?这得源于它的做法。将绿豆粉泡好搅成糊状,水烧至将开,加入小苏打和搅好的面糊,继续搅拌。接下来就要用到神器啦!将水桶接半下凉水,上面放个蒸东西用的带孔的屉,拿大勺子舀起一大勺面糊,一圈一圈往屉上倒,一边倒一边磨,面糊就从小孔滴下去了。面糊遇到凉水,凝结成一个个小蝌蚪。
从水里捞出,Q弹的小蝌蚪,吃的时候放上醋,芝麻酱,辣椒,葱花等等,依个人口味。
炉糕,我们那里叫烙糕
制作炉糕的原料主要是小米面、玉米面。用特制的炉糕锅摊成。
用大盆把小米面粉用水和好,放在热炕头备用。等到面糊发起来,再用碱水揣,直到其酸碱适中后,再加温水,用大擀面杖顺时搅拌,成稀粥状。如果在小米面里掺上一些玉米面,这样会有些甜甜的口感。
炉糕锅支好,点火。
摊炉糕的过程先用干净的素布捆成一把刷子,在油碗里蘸少许的麻油,抹在微热的锅上,用长柄勺在盆里舀一勺面糊,倒在锅上,摊平。炉糕一半儿放上韭菜馅,等一会儿,一个炉糕就做成了。紧接着就是起锅,把摊熟的圆圆的炉糕一折叠,呈半圆形,即可。
小时候,还有一大乐趣就是动画片。那会儿的动画片真是多啊。
金糊涂银糊涂,不如咱家的老糊涂,金糊涂银糊涂,不如咱家的老老糊涂。看动画片真是乐趣无穷,我们不光看,还模仿。同学们分配自己喜欢的角色,有时为了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闹别扭的也有,但通常一会儿又好了,又玩到一起去了。
青春,停留在那田间地头,树梢房顶,老家的篱笆院,小伙伴的花手绢。
现在田没了,树砍了,家里的房子翻修了,小伙伴们也长大了,嫁人的嫁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我的青春只能在记忆中找寻。
我好怀念,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