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绘本《石头汤》。
从只有三颗石头的汤,到汤里的食材越来越丰富,汤的味道越来越浓郁。我问孩子们,汤为什么变得如此美味呢?
有人说:因为大家都愿意分享了,他们才有了各式各样的食材,所以他们喝到了从来没有喝过的美味的汤。
分享使人快乐,分享使人 富足。因为分享,原本人人自危,冷漠无情的村庄重新充满了温情。这便是绘本《石头汤》告诉我们的寓意。一个根据法国民间故事改变的绘本从语言到画面却有一种东方禅味。
今天,班级里因为有孩子带来一个巨大的月饼与大家分享,日常的生活多了几份温情。
中午学校组织大家用超轻粘土制作月饼。孩子们大展身手,有汉堡包式的月饼,有上面装饰着小兔的月饼,还有蓝鲸、彩虹等各种奇思妙想的月饼。过程中,我也细细地观察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的捏了超轻粘土直接用模子压制一下,有的扯下各种颜色直接乱揉一气,还有的跟着屏幕里的制作步骤,极耐心地,一层层制作……最后,我给大家一一拍了照片留念。
朱梦琪拿出一个巨大的月饼,足足有6寸蛋糕那么大。她说和小朋友们分享,还打印了两张月饼的照片带来。我想这是家长有心了,中秋月圆时,大家都各自放假在家,而借着学校活动,大家能一起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地品尝月饼,也是充满了仪式感呢。
当月饼制作完成后,我将这个巨型月饼切成一块块。虽然每人只品尝到了一小块,但是大家围着月饼等着我切,切完后伸长脖子去闻,最后托着分给他(她)的那一小块,一点点抿嘴吃,这样的经历与感受与在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吃多了新式的流心馅儿、蛋黄馅儿、水果馅儿的月饼,吃吃传统的五仁月饼又如何呢?孩子们吃完一块又纷纷过来再要一块,哈哈,看来真的是集体吃的月饼“更香甜”。
中秋的意义便是源自这份团圆、热闹、祥和。
按照惯例,课前古诗吟诵。第八首: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二年级的孩子理解这首诗是有难度的。
难度1,如何让他们体悟到诗人的悲? 悲从何来?
难度2 “长江”、“黄叶”这些景物与悲伤之情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读完了古诗,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如何?孩子们说很悲伤。
2.作者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大多数孩子不能说出。最后提醒他们,“念将归”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孩子能说出:诗人身在外地,他想念家乡,想念家了,却回不了家,所以很伤心。
3.家为什么让人如此牵挂?可以从“人”“事”“物”三个方面想一想。
在具体的提示后,孩子们纷纷答道:“家里有他的爸爸妈妈”“有妻子儿女”。
还有孩子说“家里有幸福”。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想到这一层,将前面一幅幅画面提炼出:“这一切叫幸福”我感觉已经相当不错了。
我追问:“具体有哪些 幸福?可以联系你自己的生活想一想”
有人说:“有香喷喷的饭菜”
“父母和我一起玩。”
“有舒服的床铺……”
我说“是啊,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港湾,那里温暖、舒适、自在,有亲人相伴,难怪诗人想家了。诗人此刻孤身一人,身在万里之外,回不了家。他的心里一定——”
“一定很悲伤。”孩子们齐说。
“诗人是怎么形容自己的悲伤的?”我继续追问。
“长江悲已滞。”“连绵绵的长江水都能感受到我的悲伤,与我一同悲伤,伤心到停止了流淌。”
“悲伤”之情,迎刃而解。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长江”“落叶”
“还有吗?况属高风远,借着注释想一想。"
"还有风。"“这秋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这风吹得落叶纷纷落下。你觉得此刻的落叶像什么?”
“落叶像蝴蝶。”这 几乎是一个不假思索的标准答案。
“在诗人的眼里他会有心情欣赏落叶,感觉落叶像偏偏起舞的蝴蝶吗?”
“小脑瓜,再想想,落叶像什么?”
一直手高高的举起。那个课堂上一直思维很活跃的男孩施俊亦说:“我觉得像诗人掉落 的颗颗眼泪。”落叶像掉落的眼泪,多么诗意的比喻。
这时另一只手举起,金雨霏说:“像是破碎的玻璃。”又一个绝妙的比喻。孩子果然是天生的诗人。
孩子们,马上就是中秋节了,当我们和家人团圆,赏着月,吃着月饼时,有些人却身在他乡不得归。当有人愿意分享,给大家带来甜甜的月饼时,我们全班同学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地提前过了一次中秋。相信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脑海中印象最深、最美的画面。
所以,从《石头汤》的故事开始——我们懂得了分享。从分享中,我们体会到了团圆,从团圆中,我们跨越千年,感受到了诗人远游思乡的悲苦,从诗人的离愁我们更懂得珍惜今天的相聚。
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