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抑郁症,是我母亲导致的:
她强势——在我最天真烂漫的年纪将我永远地锁在书房,除了学习,其余的一概不许我做;
她愚昧——秉承棍棒下面出孝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等传统思想,对我随意打骂、出尔反尔,还要求我对她感恩戴德;
她以自我为中心——要求我永远都能猜得透她的想法,知道她需要什么,否则非打即骂,而且言语污秽,不堪入耳;
她自以为是——她认为自己能每天早上5点起床给我做早饭、能把饭菜出锅的时间精确到我进门的那一刻、能一直守在我旁边辅助我学习,就是全天下最称职的母亲,谁都不能质疑她的教育……
这些都导致了我严重的人格缺陷,但她仍旧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认为一切,是我生下来就如此。
我的朋友A前段时间相亲了一个男生。
经过她的各种描述,我们一致认定,是个“妈宝男”,而“妈宝男,不能要”!
我的另一个朋友B,和男友相恋三年多,几乎一毕业就定了婚事。但直到最近才真正开始准备——因为她男友的母亲,一直嫌弃她家境一般。
在他男友的坚持下,母亲好不容易同意两人的婚事,却觉得B是高攀,在各种婚礼事项上为难、排挤B,还没娶进门就摆起了婆婆架子,搞得喜事临门的小两口,现在身心疲惫,甚至两人的感情都出现了危机。
我英年早婚的朋友C,跟他老公更是青梅竹马,两家人一直都是邻居,长大后自然而然在一起。两人的婚姻生活也算和睦幸福,直到她有了孩子——
C怀第一胎的时候一直坚决不去做产检,因为婆婆希望她生个儿子,要是女儿就去做掉……
还好孩子健康地降生了,是个男孩,也省去了很多麻烦。
但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两人又矛盾不断:
她抵制婆婆传统的、迷信的观念;婆婆接受不了她现代的、“放养式”的管理。
两人甚至因为“飞机抱”可不可取,就能大吵一架。
现在大儿子刚满一岁,婆婆又催着她怀了二胎。理由是:趁自己年轻,能帮她带。
但她其实根本没准备好要第二个孩子。
不过好在老二是个女儿,而她和老公一直都想要个女儿。
就在母亲节前几天,上海一位17岁的少年,被母亲逼得跳桥轻生;
2016年6月,一位17岁少年高考后自杀,留下遗书控诉父母;
江歌案发生后,当世界都在帮着江歌妈妈质疑刘鑫的做法时,刘鑫的妈妈跳出来说:“这是你女儿命短,跟我女儿有什么关系?”
2017年9月,陕西一名孕妇因无法忍受分娩疼痛,跳楼身亡,一尸两命,之前曾多次乞求老公和婆婆进行剖腹产,结果都被驳回;
……
在这些事件中的母亲们,都毫无例外地承担了反面角色。
于是随着类似的社会新闻更多的出现,许多跟母亲相关的角色被越来越多地脸谱化了:
“妈宝男”,就是被妈妈宠坏的巨婴,妈妈和儿子都不能要;
“熊孩子”肯定是有个“熊妈妈”;
“婆婆”的角色一旦被提出,人们脑中首先出现的是尖酸刻薄的形象;
“被奶奶带出来的孙子”,总是被先入为主地认为会变得很“熊”……
“母亲”一词,是伟大、无私、慈祥、温暖的象征;我们怎么无意中将它和刻薄、自私、势利、强权产生了强关联?
这些母亲看似恶魔,但其实是太爱自己的孩子了!
她们的爱太多,以至于变成了一种伤害——
她们爱吃苹果,就送了讨厌吃苹果的孩子一车苹果,还要对方全部吃完;
她们不爱吃梨,就因为吃梨惩罚孩子,还要求孩子永远不可以吃梨;
她们对花生不过敏,就认为孩子也不可能对花生过敏,于是强行按住孩子吃;
……
从母亲的角度,这样的爱,“都是为了你好”;
但从孩子的角度,这是母亲的自私,为自己编织的绝望束缚。
也正因如此,“母亲”一词,被逐渐蒙上了贬义的阴影……
有人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行。
这话说的很中肯,只是,很少有人认真去听。
孩子根本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都是独立的人,从出生开始就是!
也许小的时候,孩子需要依附于父母,但这只是他们学习如何独立生存的必要阶段。
做父母的,应该在这时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放手他们去独立。
而一味地控制他们,即使孩子长大也不愿他们离开,认为“是我生的,就是我的人”……只会害了孩子。
当然,许多老一辈父母,对年轻人造成的伤害已经不可逆转。
即使进行教育,他们也很难改变自己的观念。
但至少,我们还有做母亲的机会!这次机会,我们都应该把握好:
充分尊重孩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培养他们足够的能力独立;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做选择。
与其一直说“我是为了你好!”
不如多问问:“你觉得怎样最好?”
这样的母亲,才配得上这个词应有的“褒义”!
我是李谊,一个自救中的抑郁症患者,向金子塔尖努力中!
如果你也在努力,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李谊之帮”,我们可以一起!
私人微信:bangzhuliyi(帮主李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