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疯魔,无艺术。
用这句话形容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再适合不过,他一生自杀9次,次次都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有一次,他脑回路清奇到把一颗巨长的铁钉,扎进耳朵里自杀。
毫无疑问,他没死成,但耳朵却差点废了,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流脓淌水。
这是陶望龄在《徐文长集序》里讲的,他还讲,徐渭竟然疯狂到用巨锥猛刺阴囊。
当然,这不是为了挥刀自宫,而是为了自杀。
公安三袁的袁宏道为徐渭作传,文中称,徐渭有时手持斧头,把头砸破,血流满面,骨头碎了,还用手揉搓自己的头骨,发出“吱吱”的响声。
徐渭如同一个疯子,但他的才华,也是惊世的。
八大山人朱耷清高孤傲,对于徐渭,也是无声地崇拜着,把徐渭的画当成九阴真经,一声不吭埋头猛学。
郑板桥见了徐渭的画,直接变成徐渭的小迷弟,高呼“愿为青藤门下走狗”,他不仅嘴里喊,还特意刻了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画到哪儿就盖到哪里。
三百年后,齐白石成了一代大师,对徐渭也是膜拜得不行,愿为徐渭门下小跟班: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对于徐渭,我们就算看不懂他的画,欣赏不来他的字,但读他的一生,我们或许也会得到某种启示,在这世界多一些做自己的力量,不那么浮躁。
01
人生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组成的必然事件。
徐渭的出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正是这个误会,为中国古代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渭的父亲,中年丧妻,又娶了一个寡妇苗氏为妻,苗氏嫁到徐家后,一直没有生育。
晚年的时候,老徐又纳了妻子苗氏的小侍女为妾。
那时候,一个是垂暮老人,一个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徐倒是生命力勃发,这就有了徐渭。
徐家本是望族,但徐渭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没落了。
更不幸的是,徐渭才出生一百来天,老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没了,母亲在家里没什么地位,徐渭就很不受待见。
他天资聪颖,5岁进私塾,先生教诗,只一遍,徐渭就可以背诵下来。
8岁时,跟着老师学习八股文,下笔如有神,写文章一气呵成,老师到处夸他是天才。
到了10岁时,家产就被兄长败光了,徐家宣告破产。
徐渭的母亲,原本只是仆人,所以徐家破产后,养不起那么多人,徐渭的母亲,就被赶出了徐家。
10岁,还是一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也因为身份卑微被迫离开,徐渭对那个世界,应该很失望吧?
生活虽然很不幸,但徐渭的人生里,还有一些温暖,母亲虽然走了,但嫡母苗氏又极其爱护他。
然而,就连这一点温暖,也在他14岁的时候,彻底失去了。
苗氏病重,徐渭感觉自己的天塌了,他守在苗氏身边,三天三夜不吃饭,悉心照顾她,希望能挽救她的性命。
然而,苗氏还是走了,徐渭唯一的依靠也没了。
孟子曰: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老天这样的成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幸好,他是徐渭。
02
依靠没了,人生还得继续,生活还得继续。
他埋首读书,准备科考,那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是对于写八股文,他是不喜欢的,除了读书,他也练武,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1537年,16岁的徐渭,第一次参加科考,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落榜了,不是因为文笔不行,而是因为他的文章,格式不对,不是八股文该有的格式。
落榜回家,徐渭遭受了兄长无情的嘲弄,徐渭只能忍着,忍了三年,他继续参加考试,依旧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落榜后,徐渭惨兮兮地给主考官写了一封信,将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告诉主考官,说自己人生穷困潦倒,想去贵州投奔亲人,却连路费都没有,他请求主考官再给他一次机会。
考官一看,信的文笔不错,再加上徐渭的哀诉,心一下子就软了。
就这样,徐渭参加了复试,并考上了秀才。
考上秀才,这也是徐渭此生仕途的顶峰了。
1543年,徐渭22岁,赶赴杭州,参加乡试,落榜。
1545年,考试落榜。
1549年,徐渭28岁,落榜。
1552年,连战连败的徐渭,再一次参加考试,初试时,主考官欣赏徐渭的才华,将他列为第一名,并在卷上批:
“句句鬼语,李长吉之流也。”
意思是,有李贺之才。
但在复试的时候,他名落孙山。
他不是没有才华,只是他实在无法改变自己,去适应科举的那些要求,于是,他被科举吐了出来。
他一直考,一直考不上。
从16岁,考到40岁,从懵懂少年,考到中年,考了许多次,还是没考上这举人。
1561年,40岁的徐渭最后一次参加考试,还是以失败告终。
算了吧,既然考不上,那就不考了。
以后,就好好做自己吧,人生不是只有科举这一条路。
他没有成为仕途的一个小角色,却因此成了艺术史上的徐渭。
官场上没有了徐渭,依旧会有无数人去争,去抢,但艺术史上没了徐渭,怕是会寂寞许多。
03
年轻的时候,徐渭也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他想为自己的时代工作,可是他的时代似乎不需要他。
他六岁读书,也想科举及第,因倭寇横行,他还学武,想当一个将军,抗击倭寇。
可是,他时运不济,总是遇不见那个能赏识他的伯乐。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旁观者。
倭寇越来越猖狂,频频进犯沿海地区,徐渭的故乡,也遭了祸,倭寇横行,可当地的官兵,不敢抵抗倭寇,反而欺压百姓。
真是对外一条狗,向内一条龙。
百姓苦不堪言,却不知抵抗,可徐渭这个读书人,还是有点骨气的。
有一天,徐渭讲学回家,路上遇到几个兵痞寻衅滋事,徐渭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可兵痞却很看不起徐渭,恶狠狠地说:
“酸秀才懂个屁,小心我们揍你。”
这就让徐渭很不爽,他对朋友说,咱揍他一顿。
说干就干,徐渭叫来几个可靠的人,蜂拥而上,将几个兵痞胖揍了一顿。
无心插柳柳成荫,徐渭的这一举动,让山阴徐渭出名了,这名声,甚至超过了他多年诗词文章积攒下来的名声。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
到了后来,书生徐渭,甚至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他参与抗击倭寇,出谋划策,深入敌后探查敌情,屡出奇兵,打了不少胜仗。
他的才华,也引起了总督胡宗宪的关注。
徐渭的机会来了,胡宗宪请他做师爷,这对徐渭来说,是一个机会。
可他不想像哈巴狗一样,给个骨头,就屁颠屁颠跑过去,他提了自己的要求:
你对我要有礼貌,不能把我看成下属,呼来喝去,也不能限制我的自由。
一句话,他是去做人,不是去做狗的。
胡宗宪答应了,毕竟有才华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每个人都想成功、光宗耀祖,但代价不应该是失去自己,不应该是摧眉折腰。
04
在胡宗宪帐下,徐渭开始了他的奇葩生活。
与其他的打工人相比,徐渭处处都透着格格不入,别人见到总督,毕恭毕敬,低眉颔首,徐渭呢?他经常戴一个破头巾,穿着破布衣,昂首阔步,腰挺得比总督还直。
总部开会,很多人都恭恭敬敬,徐渭呢?大大咧咧,没个规矩,见了总督,有时候连招呼都不打,拱拱手就坐下来了,说话时,不卑不亢,高谈阔论,一点都没有和上司说话的觉悟。
他的率性,还不止这些,他在议事大厅肆无忌惮地谈笑戏谑,和风流才子们出门喝酒,夜不归宿。
徐渭越是这样,别人看他就越不爽。
可他就是这样,丝毫不管别人怎么看。
也是胡宗宪爱惜人才,没有怪罪他。
徐渭也确实很有才,他为胡宗宪写的《进白鹿表》,连皇帝看了,都赞赏不已。
有才,才可以狂。
无才还狂,就是找死。
对于徐渭,胡宗宪是真的爱惜,他将徐渭奉为座上宾,让他吃饭有鱼肉,出行有车马,这是天大的优待。
他跟徐渭开玩笑说:
你就是一介文人,不是我你哪能如此显贵?
徐渭怼他:
你纵然是英雄人物,但没有我,必定难传后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徐渭遇见了他的伯乐。
这样的礼遇,让其他人羡慕,可徐渭却感觉不对,他觉得,不自由了,如同被关进了笼子里。
他自嘲,如养在笼子里的动物,看似吃饱喝足,其实失去了生命里最重要的自由。
他要自由,不想被束缚。
可是束缚已经在了,徐渭的心里,就生出了苦闷。
幸好,还有艺术,还可以创作。
他偶尔逃进艺术,去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工作之余,他利用闲暇时间,写了一个戏剧,就是《四声猿》。
这可了不得,后面的那些戏剧大师一看,奉为圭臬。
明朝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
“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戏曲大师汤显祖见了,反复演唱,惊呼:
“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汤大师比较直接,崇拜之情也与众不同,竟感叹,怎么写得这么好呢?
徐渭本是想发泄内心苦闷,借此反抗束缚,表达自己追求自由的渴望,总而言之,就是一些愤世嫉俗者的肺腑之言。
但他这业余之作,直接被称为明代第一曲。
艺术,是人们对平庸生活的反抗和超越,是对生命之苦难的对抗和深思,是对人生束缚的挣脱与升华。
05
给胡宗宪打工的日子虽然内心苦闷,但若以世俗而论,那确实是徐渭人生的巅峰时刻。
可那样的日子,随着胡宗宪遭人诬陷,锒铛入狱,彻底失去了。
胡宗宪入狱后,徐渭也被吓到了。
他很清楚,一旦被连带入狱,怕是想好好死都不能了。
怎么办呢?
徐渭一介书生,只能装疯避祸。
可是装着装着,想着自己大不幸的一生,他好像真的疯了,活着活着,突然就想去死了。
所以,他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大概就是说,发疯了一段时间,想去死了。
他这样描述自己:
贫贱,懒散,耿直,所以怕与显贵交往,可这在别人看来就是傲慢。
跟别人在一起,有时会衣不蔽体,好像是玩世不恭。
对此,人们多有不满,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徐渭啊!
他还特别提出,自杀时,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阻止,更不要试图解救。
他还安排了身后事,说自己不善挣钱,死了连丧葬费也没有,只有几千卷书籍、两架浮磬、几幅剑术画谱、几卷自己乱笔涂鸦的诗文。
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不想活了。
墓志铭写完了,该交代的事情也交代了,接下来,徐渭开始了他的自杀生涯。
不对,还有一件事没完成,那就是,还没给自己做好棺材,于是,他找来木匠,做好棺材。
这下,真的可以去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