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老朋友交流最近工作的事情,朋友说现在工作太没劲了,想换一个,做一个喜欢的工作。前一段时间碰到一个老领导,也同样谈起来工作,他认为现在工作很纠结,干的不开心,但因为害怕出来赚不到更多的钱,就不敢离职,就一起谈起来,讨论如何是好。
这样的问题,自己创业后听到太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总想“干一票大的”。碰到的多了,就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么多机会想法背后到底是在谈什么?
即:当我们在谈想干啥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心,而应该是价值交换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说要做什么的时候,或者说要怎么做的时候,这里面是有个潜在假设的,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建立在要获取生存价值的基础上,而这价值的获得则是通过解决一个刚需问题的过程来获得的。
因此,当我们说我们要想要做一件新事情时候,就要先考虑两个问题:
1.你需要通过做这个事情获得什么价值。
2.你做这个事情要通过解决谁的问题而获得这个价值。
我的那个老领导说很纠结,想要做点喜欢事情的时候,本质上是先要想清楚做这喜欢的事情想要获得什么生存所需的价值,进而就是考虑通过解决什么人的问题才可以获得这价值。
要知道,一个人的喜欢并不是仅靠过程可以维持,必须要在这过程中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因此,老领导说纠结的时候,纠结的是不清楚自己除了钱之外,还需要什么生存价值。问题比答案重要,一旦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价值的目标,过程自然就不会纠结。
刚离职选择创业的时候,我的决策依据就是除了当前的工作,自己还需要具备更多维度的生存能力,即:
我需要通过重构一种新方法来解决别人老问题的产品过程来获得这种能力。
创业四年后,我越发感觉问题的定义太重要,问题的定义不准确就会造成方法的偏离。对于创业而言,看到过太多人是因为缺钱而进入创业大潮的,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回顾那些失败的创业项目,除去是伪需求外,大多的项目最终失败,也是因为定义问题和价值的偏离导致,尤其是很多人认为创业就是赚钱更快速的方法时,就会出现凡是可以多赚钱的机会就不会放过,最终就会出现当自己利益和用户价值冲突时,优先保障自己收益而伤害用户价值……
回到刚开始,无论是老朋友还是老领导,在谈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要获得什么价值,如果仅仅是从赚钱的角度出发,任何“新”业务的换钱能力一定不如老业务,毕竟变量更多,闭环更难。即:
当我们谈想做什么的时候,本质是要练习自己新的生存能力,如果仅仅是让自己更舒服,那一定获得不了更强的成就感。
没错,不舒服才是进步的常态。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