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天然形成吗?为何我们的答案总是希望找到解答呢?人的寿命终究有尽头,尽头深处又是些什么呢?你曾经坚信的事情现在有没有让岁月杀了一个回马枪?
刚入大学与现在并不再联系的高三同桌聊天,他感慨到,你的变化可真大。若是真的回想起来。高中毕业距离现在已经过去近六年,六年间遇见的面孔有无数张,深刻在脑海中过一遍的那些人有几个记得清晰?大三实习期间,趁着短暂的假期和几月未见的友人躺在草地上,书盖着脸,初夏安静的让我们握着彼此的双手,隔壁篮球场上还有篮球触地的声音,听起来那么不真切,衣服吸着阳光的热气蔓延到周身,鸟鸣也仿佛越来越遥远。直到上课的预备铃声响起,才懒洋洋地坐起来,看着校园内赶着去上课的一个个年轻身影,她拍了拍我的衣服,走进人群。
事实上,我们不会对一个人彻底了解,心理学上的逻辑只适用于求助者的袒露心扉。我曾经思考过许多次关于朋友的这个问题,假设抛开客观的时间空间距离,维系朋友间真正亲密的纽带到底是什么呢?两个人聊天也好,谈心也罢,是否需要一个具体的媒介作为交流的需要呢?假设我们回想一下曾经和你认为最最亲密的朋友的对话,起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具体的实物或事物作为引言,即使是最后要谈到关于精神或心理层面的话题,也没有人突如其来地就开始抽象的理想国般的对话吧?那既然需要有具体的实物或事物,若是两个人隔开空间、拉开时间,期间是不是不存在交集了?如果不存在交集,那么两者之间的距离便会自然而然地拉开呢?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友情,天然地相互之间存在好感,而两个人并没有更多共通的兴趣爱好,甚至会在关于对方的喜好而相互吐槽,如此会存在隔阂吗?后来问题开始出现的时候,一方主张问题说出来解决会更好,对方却说其实你自己心里明白。大概这个不明白便是隔阂,即使把抽象描述成具体也不会有更好的解决措施。
新年,互道完新年快乐以后,我打开聊天窗口,信息却显示对方拒收,新年的礼物仿佛有点特殊。如果说自己从前总是深信问题说出来便能解决的这种方式已经不可行的话,那么不说也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世间总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总是存在着万千个信息不对称的误会,总是存在许许多多的道别和遗憾。这时候,我们无人说,我们没处走,我们恁地感到胸闷,于是我们深吸一口气,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蓝天。那些曾在夏天看过的绿松和飞鸟,都成了冬天里少见的希望,这一切衬得寒风逐渐缓慢,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了不真切的篮球触地声。